hi,我是刘晨曦,这里专门开辟了这个notepad页面用来记录分享生活,以前学生时代也写写日记,但现在回想起来就是读书琐事的流水账没啥可写的,后来工作了也想继续保持这个爱好但发现也是没啥写的,就是干活的流水账嘛。现在这几年兴趣爱好增加很多:阅读、运动、品鉴茶水、摄影绘画、和陌生人攀谈……等等,感觉很多东西都可以写写,加上长期做这些兴趣的事儿,也有了一些心得。
尤其最近一段时间简直是“视频周”啊,拍视频、后期、字幕制作,音轨编辑……真的太赞啦!有点儿摆脱了NGO人都是技术渣的身份啊,总算知道为啥一些技术宅可以经常熬夜了,或许在我们看来TA们似乎很累,其实真的是人家遨游在技术的大洋中呢……
虽然现在很多人是用视频记录生活,但文字依旧有它独有的魅力:直观、体积小、提供想象空间、不需要技术性、方便快捷等等……前提是需要一点墨水和一点小文笔啦。现在我正在练习写文。好啦,我从今天开始就要慢慢的写文啦,虽然不一定每天一文,但尽量每天一文。嘿嘿
2020年03月04日21:10
2020年12月06日 微冷 广州黄埔
看看写的日志,竟然从夏天直接跳到了冬天。不过,现在我已经不在原来的机构工作了。现在的我,在一个做养老产品的公司,现在的工作算是有专业知识的文案。已经上了一个星期的班,虽然和之前做社工很不一样,从工作的公司性质到工作的内容都很不同,但现在自我感觉挺好的。不需要直接下到社区做一线,做一些更上层的内容输出。不过因为对于养老产业了解得不是很深入,上个星期看了相关的论文也有好几篇了,正在补课专业的知识。很庆幸的是,现在项目正在起步,前期的内容我在做,算是一个集中的补课时间。
今天在做饭的时候,脑子又活跃的在思考,从绿耕离开后,我真是没有一点怀念曾经下乡的生活,甚至还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最近的脑子,其实总是会有些思绪飘到这个问题上,到底原因是啥呢?或许真的没把乡村当成一种信仰,或者一种事业吧。这几天,也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城市工作,多与我自己来说,更加自如。在乡村,好像我还是会有所排斥,一方面是真的没有归属感,另一方面对乡村有可能还会带着城市人的看法。所以,离开一个以乡村为信仰的机构,反而让我觉得更加轻松。或许之前总是强迫自己和团队融合,现在就成为了极端的感觉,完全对一年多的工作没有任何的记忆和怀念。虽然曾经有自己的项目村,也在乡村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抒发了一下自己的情感,不过在离开之后,竟然完全想不起来了。
当然,我现在也在逐渐调整现在工作状态下的我,原来的兴趣爱好继续发挥。对于原来的圈子,仍然希望和她们发生些什么,或许没有那么亲密的关系,反而可以让我更自如的融入这个圈子。不过,还是有一个难点啊,我真是没有啥信仰性的理念,因此要融入,就得先成为行动者,我这人还真没有什么东西成为一个什么行动者。或许现在是我一个正在调整的阶段吧,我继续把自己的状态,还有在这么不一样的公司的一些事件进行记录。
2020年07月11日 雨 湖南洞雷寨
哇,看下自己的日志,发现正好隔了两个月没有写日志了。其实不是没有写,有的变成了一篇文章发上来了,不过这段时间也是写得少了一些。
最近我们的打卡群又开始了,因此又让我重新约束自己写每天的日志。不过也不是每一次的打卡都适合写在日志上。
今天回洞雷村,因为前几天一直下雨,村子前面的河水流湍急很多,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水漫上了比较低洼的地势,一些地势低人家的小菜园已经被漠过了。之前对于这样的现象在报纸还有最近也听到大家讨论涨水的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是没有真正见过的。今天回到洞雷村,看到比以往更浑浊、更急流的河道,还有被水淹过的地势,才有了很直观的感受。对于昨天大家讨论长江沿岸水灾的事情,有了情感性的认识。
有时,觉得自己好像很多东西在书本中读到过,在电影中看到过,但真的遇到了,却又是另外一回事。记得一次和刘冰外出,看到一个动物的尸体,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恐惧,不敢看并且觉得有一种恐怖的感觉。后来我们分析我的感受,聊到在我的生活经历中,基本没有接触过生命死亡这一个事件。因为对于死亡没有概念,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冷漠二是极度恐惧。即使是路上死亡的小生命。
随着不断走出原来的生活,探索外界的时候,慢慢地开始培养对于天地万物的认知和情感。
2020年05月11日 晴比广州凉爽 湖南洞雷寨
这几天有点突如其来的小兴奋。周日的时候,发布了在韶关仁化和刘冰表哥去抓鱼的视频。这个视频拍的很突然,当时没想着拍,当时想的主题是拍一个骑行的过程就可以了。
到了长江,表哥带我们到他家附近玩,带着既然相机都带了,那就录一段的心理,拍摄了视频;剪辑也是隔了一段时间剪出来,时间一共是两分多钟,当时心想这个视频没啥特别的,估计播放量也是三四百。
周日早上发布在VLOG上,同时也投稿到了几个专题栏。几个小时内,VLOG比之前平凡一些的弹出消息,想着应该是我关注的专栏,就没点开。后来,日常点开看下自己的播放量,当看到数字时,竟然没看清是四位数,一千多播放量。瞬间充满了震惊,竟然我不太看好的视频播放量这么高,当时和刘冰分享我的震惊,刘冰说“正常呀,住在乡村的看到这样的视频,是和自己的童年有联结的;没有在乡村的,看到这样的视频是既好奇也羡慕的”。
通过这个视频,我收到了几条信息,应该是看完抓鱼视频后再翻看我的视频。其中一个在”小白拆机“下面留言,“觉得你的性格很好”,这个真的是莫名暗喜;另外一个小女生,看了侗寨谷雨节在下面分享,她作为侗族,竟然不知道这个节日。虽然收到的信息少,但是能感受到留言的路人对于我的视频认可,并且他们的表达,也正是我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的表达。
现在,我的视频上传了三个平台,VLOG、油管还有西瓜,西瓜只会涉及乡村的部分。三个平台,西瓜视频点击率最高的是上传的第一个,洞雷谷雨节的视频,有一千多的播放量;VLOG就是抓鱼的视频。油管平台太大了,我估计是最细最细的那个沙子,就不多说了。
可能这篇文章,两年后的我再看,并不算啥事。不过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在成长中,被认可的时间真的有点少,永远羡慕着活着自信、有光芒和有个人特质的这种人。所以虽然不是高光时刻,但是也有小兴奋啦~
当第一次看到我的播放量过千后,是在骑行了快一个多小时的时候,看到的瞬间马上跳起来转圈圈。刘冰马上很淡定,默默转头说,“可能我谷歌全景点击率破400万,是一个假象”。哎,青铜怎么能跟“一拳大师”比咧~
2020年05月10日 晴 广州黄埔区
看看自己上一次写的日子,竟然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有点懈怠了呀。不过最近开了一个新的专栏,写饮食的,打算将自己吃过的好吃的,有印象的食物写下来。
为啥写那个专栏,也构思了一段时间了。最后给自己找到了比较清晰的理由。自己去过的地方也比较多了,从高中开始吧,高中在台山、大学在长春,工作在广州,也围绕着这三个地方,往周边扩散。工作之后去的地方,记录比较完整一些,有了手机,拍了很多照片。但是高中和大学,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真的没有做太多的记录。以前也不喜欢写东西,玩是最在行的,但是说我在纯玩吧,倒也不是。以前外出,对市井已经有了热情,慢慢地形成自己外出的偏好。因此,还是能够比较好了解到当地的特点的。
为什么写饮食呢,看看自己身上的肥肉,嗯~讲到一个地方,第一查的是当地特色食物、市场在哪里,其他的都排在次要的。因此,饮食就成为了将我以前的记忆唤起的重要线索。
简单举例子吧,台山第一想起的,就是学校后门好吃的肠粉、台山大包、周末各种路边小吃、还有跟着朋友去拜山吃的“糍”,这些除了鲜活的高中记忆,还增添了味道,构成了立体的回忆。再说大学的时候,学校食堂的锅包肉、米线、后街的长条麻辣烫、延吉水上市场的韩餐、西市场的辣条泡菜。写到这里,韩餐应该是我推动我开专栏的最强动力了,延吉这个神奇的地方,大学去了5次、工作后带着刘冰重走吉林省,重点安排也是延吉,当讨论再一次东北计划的时候,刘冰点名还得再去一次延吉,就知道这个地方实在太有魅力了,应该说东西真的很韩式很正宗。
好啦,上面写的只是很简单的大的方面,之前本来叫美食,为啥改了呢。因为我不仅只是写食物类的,也会写在乡村中品尝到的不同的东西,例如野果、茶叶等。还有,可能我觉得是美食,但是大家看完觉得不认同,最后我就用个大的词语,就叫“饮食”吧。
自己还是很期待这个专栏的,当聚焦的写一个食物的时候,它就像蜘蛛,带着我一起把和这个食物有关的记忆重新“拉”出来。很期待在被拉出的记忆中,这时的我仿佛即置身其中,也是旁观者,用现在的我和以前的我对话,有意思~
2020年04月21日 晴 广州黄埔区
上周到了洞雷工作,很幸运的全程参与了洞雷谷雨节的过程。针对谷雨节,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视频记录,因为详细,所以也造成了素材很多,那么怎么处理这么多的素材呢?
谷雨节筹备的素材比较少,并且事件比较单一,主要是采茶,在剪视频前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构思,所以在素材挑选和剪视频上比较简单,用3个多小时就完成了视频剪辑。但是谷雨节的素材有点超乎我的意料了,我将过节这个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想着只是喝一碗炒茶的事情,但是没想到是全村人共同参与的聚餐活动。
所以,当天我将云台还有gopro都动用上了,因此我也深刻的感受了两者的不同功能,这种对比后面再专门写一篇。
因为需要全程拍摄,并且两个拍摄器材的转换,不停地收集着素材,因此几个小时下来感觉自己按了无数次开始和结束。当然,在拍摄的过程也在观察,感受。因为视频的制作需要的不仅是镜头,还有拍摄者对于当时环境的感受和观察,才能很好地将素材拼接和用镜头说话。
当天下午四点多吃饭结束后,感觉只剩一滴血了,预测有几十个素材的情况下,还是等到明天在高铁上再做整理吧。
第二天从湖南回广州,简单的用半个小时处理了一些工作后,便开始导素材,果然有九十多个,当然大部分是简短的。当素材导进硬盘后,接着便是整理的部分。在简单翻看素材后,发现如果只是将废视频删掉,在剪视频的时候仍然需要在很庞大的视频素材里面挑选,虽然自己已经大概知道每一段是怎样的。但是很容易缺胳膊少腿,总是有种不够底气的感觉。
所以这一次,我将素材开始根据我的视频时间线进行分类,分成了“开头、做饭素材、非做饭素材、吃饭素材、收拾、结尾还有不一定用的素材”。这只是一个大的分类,当分类后,会发现有些类别里面会有很多的素材,做饭素材就是。因此,我又将大类进行分小类,让分类更加细化。当这些完成后,我又增加了一项,在各种分类的标题上,根据我需要呈现的前后顺序,加上数字,这表示我的视频呈现大概会按照这个次序。当然,次序是否有改变,也是需要看后期剪辑的处理。
好啦,当做完这些素材分类后,刚好到广州,两个多小时的分类。当看到杂乱无序的素材有了自己的坑,心里说不出的爽快啊~
在这里,我先留下一个自己还没找到答案的问题。在拍摄时,是拍好自己想要的素材之后便暂停,还是一直出于录像的状态呢?因为不断地按暂停,会导致后面素材很多,整理需要长时间,但是整理好后,可以很快的获取自己想要的部分;一直录素材显得少,但是在剪辑的时候,会很疲惫,因为可能需要看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内容,在内容中筛选,容易记得这个,忘了那个。
2020年04月14日 晴 洞雷寨
昨天一来到村子,洞雷寨是一个侗族的寨子。便和杨浩去挖笋,结果我基本发挥了拍摄和爬山的作用。走在寨子的路上,看到一个打更的更夫(还不清楚具体怎么称呼,暂时怎么叫),杨浩说,这个很有意思,可以拍拍他。我马上赞同这个点,因为这样的打更在汉族地区早就没有了,在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可能也没有了,这样的场景,我第一来洞雷时,听到,仿佛被拉回电视剧的某些场景里面。
我记得早上他也在打,但是不知道几点,晚上睡觉前,定了8点的闹钟,但是心里还想着这个事,想着如果听到打锣声,就马上起来去找他。
今天早上,七点这样,在沉睡中的我,被光线还有各种家禽的声音叫醒了一些,在迷迷糊糊中,听到了打锣的声音,于是在挣扎了几分钟后,马上爬起来,穿好衣服,下楼拿好设备冲出社工站。当我拍摄开头的时候,我发现我眼睛还有点睁不开。
打锣的阿叔声音停歇后,便找不着了,我就在村中到处转转,拍了些小素材,和村民打个招呼,介绍下自己。再逮到几个年轻一点的阿叔,问下打锣的阿叔在哪里。在村中寻找了5分钟这样,我和阿叔相遇在了转角。
和阿叔手势加讲话,说明了来意,阿叔大概能听得懂一些,点头同意我的拍摄。在拍摄过程中,我更想做一个采访,了解下打锣这个事情的不同方面,但是阿叔貌似不太听得懂,用很简单的话语解释也比较难懂,所以在简短交流下只能作罢。
在做视频的前,也会和杨浩(当地的小伙伴)了解多一点这方面。
在村中走了一个多小时,见到面的都把自己介绍了一遍。在这个少数民族的寨子,和自己接触的语言体系完全不同,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鸡同鸭讲,看下会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2020年04月13日 晴天 广州南-三江南高铁上
从广州出发,准备在湖南通道的洞雷村呆上一个星期,工作。
好啦,好久没更新日志了,就快变成周志了。
这段时间,对于时间把控上又有了新的体验和尝试。对于黄总说的“希望自己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很有印象,因为这句话概括了我对于一件事情不断思考再尝试后,突然在某一天洗澡或者WC的时候(应该说好多灵感都来源于厕所),想通了这件事的脉络,它变得很清晰,自己可以用有逻辑性的话语把它说出来了。
分段式的时间使用是时间管理、效率提高比较常用的方法了,最经典的app是“番茄时间”。在第一年工作的时候,工作的机构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提升对时间敏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虽然,这些方式我也用了,也知道,但是回看自己还有身边的一些例子,会发现工作上或许大家在使用这样的方式,但离开工作的场景,回到生活中,便和工作中的状态有了很大的差别,工作那么累了,那就得多休息。于是,陷入了一刷手机或者看视频,便一个晚上过去了,抬头一看,已经晚上9点了。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本在晚上想做的事情还没做,看书?查一些资料?或者做一下家务。然后,心里便会各种后悔,哎,希望时间可以倒流,如果回到七点钟,我一定不会看这么久的视频。
这些事情还有很多,不一定是晚上,有可能是某一个时间段,当因为沉迷在娱乐的事情上,结果时间过了,自己还需要把这件事情的时间补上来,这种懊悔的心情总是出现,并且变得有些紧张和手忙脚乱。
为此,我开始尝试用休息的时间,根据自己希望做的事情,安排不同的时间长度,例如我需要看书,但是我没办法集中很长时间,所以我为自己设置了50分钟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面,专注地看书;希望看视频,那为自己设置一个半小时,或者一个小时。闹钟响起的时候,就像一个铃铛,打破当下的场景,让自己重新整理状态,进入下一个目标。
这样的体验,在工作中我基本形成了习惯,对于需要完成的事情,脑子里为自己列好了时间,但是生活上就太少了。实验几次之后,发现我的情绪和心态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之前,自己呆一天,已经会有种厌世的感觉,希望周一不要来到,明天永远是明天,晚上总是会情绪很低落和彷徨。
但当我的空闲时间通过定时这个媒介之后,发现很不一样了。非常投入地完成了任务之后,一抬头发现,呀,已经是中午了,不饿,那再继续完成一个任务。整一天下来,自己的精神和内心都很饱满,对于明天的上班,竟然充满了期待,有了活力。
再回看自己的任务,其实就是每天空余时间在做的事情,看书、剪视频、写文章、玩手机、做饭、做家务。但是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之前,会觉得不知从何下手,有种什么都想做,但是又做不完;特别是一拿起IPAD和手机,其他事情基本就没啥动力了。
最后总结一下吧。现在经常听到一个词,叫“生活者”,但是生活者是完全的只是去生活?找生活的意义?这倒不是。生活者,将那种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运用到每个生活的场景中,关键词有很多“活力、淡然、有序”等等。这样的生活者,那真是“坐看风云变幻,笑看云淡风轻,内心愉悦喜乐”。
2020年04月01日 阴天降温 广州黄埔
后期剪辑,总会面临的是如何将一堆素材拼成一个故事线,既不冗长,也不缺胳膊少腿。“三把剪刀”带你走入视频剪辑体验。
在练习剪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训练自己对于素材的敏感度,触角。
先分享下最开始的剪辑,对于自己拍摄好的素材,首先会有一个大致的排列,并且初步把很明显不适合的片段先剪切掉,我将其称为“初剪”。初剪基本上在敏感度比较弱的情况下,只能算是将30分钟的素材稍微缩一下,变成28分钟这样。
接着,便是需要花大量功夫完成的细致剪辑。其实细致的剪辑也只是“二剪”。在剪辑前,需要通过初剪大致心里有了自己的片段如何呈现,如何连贯起来的想象。二剪只是将这种想象付诸于实践,验证想法的时刻。
针对“二剪”,需要注意的几点。一是根据视频的定位进行每一段素材的剪辑。
例如我要做“小白拆机”分享类视频,里面包括两大板块,拆机过程以及分享,重点主要会放在分享的部分,并且分享部分已经占据了较多时间,因此前面的节奏就需要明快一些。因此,在“二剪”中,会将拍摄的素材再次进行分割。例如一个素材2分钟,里面包含了拆螺丝和拆键盘两件事情,那么我将这两件事情分开,并且将明显多余的片段删掉,只保留拆键盘前后的动作部分。
另一个例子是,我要做一个比较闷骚的音乐配场景的视频,“春之印记”。音乐已经烂熟于心了,根据自己想要呈现的场景,例如花、懒洋洋晒太阳的狗等,那么需要在素材中将这些拆分出来。这类的视频,去掉的内容就比较多了,“二剪”的时候,也需要毫不心痛的把它们切掉。
好啦,“二剪”之后视频的基本形态已经呈现了,但是仍然是粗糙的,因此“三剪”继续。这一次剪辑的作用就在于将视频处理更细致外,需要加入你想要的每一段素材的效果。例如“小白拆机”,我最满意的视频处理部分是拆螺丝的部分,拆螺丝这一段拍了有几分钟,因为需要拆前后的螺丝。一开始我是想就保留一个镜头就算了,但感觉不完整,所以我将所有镜头都保留,处理方式是只剪拆的动作,并且将速度调快,再运用原来的“嗒”的声音。这个效果出来,就是很干脆,不拖拉。
因此,“三剪”关键的作用在于,重审视频,需要将拖拉或者没用的片段再次切掉,因为当我们使用效果后,特别是“龟速”,速度放慢后,更需要重新将视频拆分出来,只保留动作的部分,要不这一段看上去就拖拉了。
三把剪刀下去之后,基本上视频已经成型,但是还是小白阶段的我,仍然在视频出炉前,需要反复审视四五遍,对于第一感觉这段素材仍需要修剪的,再反复看多几遍,做一下判断。这就是,我开头讲的“剪辑触角”。现在隔一段时间,便会剪一段配音乐的短视频,一是满足自己闷骚的文青情怀,二是练习剪辑的触感。
相比于之前,现在剪辑的速度提了一倍,在二剪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三剪的小部分内容了。
另外,最近已经步入了正常的生活轨迹,视频剪辑的学习继续、阅读继续、写文继续、运动继续。
2020年03月25日 晴朗有点热了 广州黄埔
在3月份,我竟然面临了一个困难的选择,如何把兴趣和常规的阅读进行结合,这在我以前的时间上,是很少遇到这种困扰的。在困扰的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高兴。
3月份,开始拾起曾经感兴趣的拍摄和后期视频制作,这个兴趣可以从大学时候说起了,因此也不算是完全没有基础的突入其来。在3月份的前两个星期,每天除了上班的时间,脑海中总会装着各种关于摄影和后期视频制作的事情,并且每天晚上基本要弄到12点到1点。在这两个星期中,仿佛觉得晚上的时间太不够用了,时间怎么挤都觉得有点少。真希望自己可以24小时不睡觉
但是,这样的情况,我逐渐也观察到,虽然兴趣投入让我很享受,但是却将原本的运动和阅读都冲掉了,运动还会时不时做,但是阅读基本是没有了。当然,这也能看出我对阅读还不是那种相当热爱的情况。
经过几天的思考,决定重新将兴趣和阅读的时间进行分配,不能只是一心扑到兴趣上,前期的亢奋也需要走向正轨,才能够细水长流。因此,在这周一开始,重新将晚上的时间进行规划,运动30分钟、剪视频1-2小时、阅读1小时、如果需要写文,也将时间算在其中。
其实在每一年或者每一个感觉自己有点颓废的阶段,总会为自己做这样的一个时间表,督促自己。但是真正的从心底的动力还是不足的,还是学生时代的填鸭式时间推着走。
但这次,当我开始执行的时候,发现我的心态和内心动力是充足的。这种奇特的体验,让我感到兴奋和有趣。从对一件事情的强烈专注,到带着这种专注进入到其他的方面,并且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于事物态度的变化。
这一个月以来,我对于太过琐碎的个人情感、以及情绪波动减少了很多很多,或者说,对于这些事情,是处以不在乎的状态。有种,世界那么大,太过关注个人世界干嘛!
2020年3月23日 晴朗 广州黄埔
一个人的思想狂欢&一群人的打卡分享
前两天,机构的同事们提起了重建打卡群的想法,并快速的集聚了机构的同事以及项目村的村民一起参与。在工作过程中,也不时听到同事们聊起打卡分享群的往事,一度盛行然后衰落。
打卡分享群,对我来说还是挺新鲜的,在之前除了约玩的群,学习分享的线上活动基本没有。
在机构发起这样的行动后,这几天时不时思考着一个问题:自己参与的动机或是能量。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在生活中,我经常会有不同的思考,针对某些文字突然有感触、针对某件事情或是工作中某些事件有想法。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我会很积极的和刘冰进行分享或是互相探讨,探讨完后,刘冰便会对我说,你这个想法和思考不错啊,可以写出来。这时,我一般的表现便是,“嗯…..以后再说啊“,但其实已经以后就没有以后了。
不想写的原因很重要的是,当我坐在电脑前准备动手时,发现我的想法和思考不知从何写起,或者是说无法很有逻辑的进行再次整理,面对这样的困难,我很轻易的放弃了。这样的循环便是,说完了,自己体悟了,希望用文字分享的时候,发现已经被绞烂了,无法再一点一点的捋顺。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着,逐渐有些许改变是,我开始沉迷做后期之后,我希望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享出来,也基于自己是正在经历其中并且有一些思考,在编辑的过程,逐渐让我找到了理清思路的一些方法,也在逐步提升着写文的能力。因此,现在,对于写文开始不排斥。
打卡群的建立,也可以说是某一个触发点。每个人每天都会思考,多多少少会有对身边的感触和思考,或许有时还会突然间感到顿悟的感觉,但是这种想法和感觉大多时候停留在自己或是和身边人分享一下。
2020年03月19日 周四 大雨转晴然后天黑了 广州黄埔
这两天,一首枉凝眉一直在音乐库中循环着,并且越听越上头。
突然想听这首歌的原因,是一天晚上在听广播,节目是讨论不同的电视剧主题曲,电视剧追溯到八九十年代。这时,主持人分享了红楼梦的主题曲,并且清场了两句,“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句词和调让我一下子着迷,并且马上找来听这首歌。然后,便一下子循环了两天。
这样的感受,总是会时不时的因为某一个触点,突然对于一首老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着着迷的曲,心中时有场景时陷入一种虚无的状态。这样的回味,仿佛是一下子拉回小时候偶尔在耳边响起这首曲子的场景。或许被吸引的不是曲子,而是曲子背后那段小时候模糊但熟悉的回忆,全身细胞仿佛都陷入了,暗黄的灯光、大屁股电视发出的声音、或许还有那磁带正在转动的轻声。
每首老歌背后,总有特定的记忆,有时这种记忆被老歌激发后,用曲子给自己建造了一个暂时规避外界所有的安全和平静的港湾,等曲子听吐了的时候,能量也不知不觉中补充好了。
为啥说现在的歌不好听,或许是那段让我们有安全感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再好听的歌,也只是暂时回味。但在特定时期的歌曲,再回味也觉得不够,听吐了,当再次被触动的时候,再听,仍然是那翻滋味。
2020年03月18日 周三
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做视频者100天的纪念日,100天之后已经是6月份了,不知道那个时候我是得心应手了呢,还是又做了一会渔夫。
总之,期待自己的100天。
2020年03月18日 周三 大雨转小雨再转偶尔晴 广州黄埔
视频剪辑后,后期配音好还是当时进行解说好呢?
对于是后期配音还是后期解说,根据自己的小小经验还有看了不同的视频表现方式之后,我发现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区分。
一种是,拍的是生活中的场景,或者今天拍的内容比较杂乱,聚会、集体游玩、人物众多的情况下,直接是将视频中的声音进行字幕增加即可。因为这样的场景,主要目的是体现大家很欢乐,展现生活化的一面。
上述这种,可能不需要把它列入分享视频的范围,因为主要是记录某一场景的一类。解说视频,在拍摄前,拍摄者便进行了定位,视频展现的是一个场景下的各种人文景观、思考等,因此在拍摄选景以及手法上已经做了筛选。因此,主要讨论一下这类的视频。
是当场讲解后期直接加字幕还是后期配音呢,粗略想了下,有两点比较重要。
一是,讲解者的表达以及对于环境的熟悉程度。作为希望往做分享型视频的方向的我,语言表达的流畅,和能够一边说一边关注周围的场景,这两件事对我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面对镜头时,不自然和紧张感油然而生,现在来说,能够非常饱满的说出一句话还有些难度。(此处省略一万个哭泣…….)所以,我仍然只能必须采取后期配音的方式,将每句话尽量说得流畅、有一定的饱满度。
第二方面呢,我想还有硬件方面的配备,一个防风的收音设备。在外出拍摄的时候,尝试过用耳机收音和直接讲话,发现,风大的时候基本hold不住,风声360度无死角的录了进去。
好啦,这大概就是我现在对于解说和后期配音的分享。现场解说后期直接进行配字幕这件事情,估计还需要我不断的训练自己才能实现,配音也得再把自己的声音变得更加饱满、有活力一点。
2020年03月16日 周一 晴 广州黄埔
当开始尝试拍视频后,自己的拍摄风格是什么呢?或者说如何定位自己呢?
在入坑做拍摄视频者时,也是一个看视频爱好者,各种视频平台都看过。
我喜欢看的视频一般有几种,一是探店吃播类的,这种视频感觉跟着拍视频者走到了各个地方,并且总会萌生自己也想去一去的感觉,当然,其中原因也是因为视频从感官、到介绍都很有吸引力。
第二种是关于分享类的,分享自己的事情,或是分享某一特定主题。
上述两种我看得多,也基本是订阅读很高的视频。在Volg上其他人拍的视频,发现基本上是偏娱乐式的,做美食这类的视频更是非常多。
作为一个新进入分享圈的小白来说,点击率还是会给自己带来挺大的信心还有成就感。美食视频或是简单的生活视频,显而易见是制作既简单,又能够快速体现主题,并且带有一定的吸引度。
相信这样的定位,是许多初拍Volg的小白会选择的题材。
我一开始也曾纠结过,初拍视频,也拍拍做食物或者是一些简单日常的视频。纠结之后,开始澄清自己的想法。最后发现,“分享”或许是我做视频的目标。分享更多的是根据生活,表达自己的观察和看法,或者是多元的生活方式。
因为这种想法的澄清,让我在拍摄构思和选择上不局限于自己的小生活和细节。在拍摄之后,更加注重剪辑的过程,学习如何分享、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些后期的手法学习。因此,拍摄完素材之后,更加平静的花更多的时间在后期上,希望拍完后,当天剪完当天发的心态慢慢的缓和。
这是我对于视频分享的一些想法。每个初做视频分享的朋友估计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迷茫期,什么都想拍,拍完后希望赶快发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成果,在迷茫期中,还是需要慢慢找到自己拍摄分享的主线,逐渐让视频的内容更加有统一性。
最后,视频分享重在的是分享,点击率虽然也需要,但是如果只是为了看多少人点赞,坚持的动力可不会永动。最好的方法是,在分享中,找到自己希望深挖学习的点,把爱好发展成兴趣,在发展成专业~
2020年3月13日 周五 多云 广州黄埔
新手上路,素材很多,结果发现,因为拍摄经验不足,素材的拼凑,显得生硬,剪辑的视频也显得生硬,仿佛写了一篇流水账。
偶尔翻翻volg的视频,发现新手拍摄的主要内容是短频快,或是单一的内容,这种内容主要用于展示个人生活、并且容易拍摄和剪辑。但是,我觉得这种内容偶尔拍拍作为热爱生活的变现挺好的,只是视频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分享生活。分享相对于展示,比较大的区别是分享内容更加丰富,并且需要将大场景通过拍摄的方式,变成不同小场景的拼接。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拍摄者来说,这个还是挺简单的,但是小白的我,既想让马儿跑,又没钱给马儿买草,就需要自己强大的后期想象力啦,用相同的软件,结合自己对于整体视频呈现的把控,再加上想象视频每一段呈现的样子,进行后期操控。
在10号,我拍了一个有关市场的内容。拍摄前,自己写了一个简单的脚本,大致分成远景、中景和近景,也清楚呈现的视频中需要有哪些内容是必须呈现的。开始正式拍摄的时候,便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障碍,市场人头涌动的氛围,强大的尴尬感油然而生,因此让拍摄变得没那么自然,或是没有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这其中的小白尴尬心理,在后面可以专门做一个分享。最后在剪辑的时候,看到自己拍摄的素材,第一感觉是,就地爆炸!
经过一顿自责之后,便开始动用自己强大的想象力以及多年看视频的经验,准备来化腐朽为神奇。首先,先确定视频的整体呈现形式,平铺直叙的呈现,只会让没亮点的素材更加暗淡。因此决定先加一个片头,片头分别呈现了市场的远中近的效果,作为一个叙事的前情提要。片头挑选后,发现原片再怎么剪,也显得那么平淡无奇,这时想到了最近看的教程,视频主们前期做的测试视频集锦基本会使用快慢快慢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作为观者,虽没有专业的触角,但是还是能够感受到高级感。因此,开始用强大的想象,还有简单的后期剪辑,将片头的每一段,剪碎,重新调整每一段的速度,以短快长慢的方式进行展示,经过两个小时的捣鼓,片头终于制作完成,整体还是满意的。
接下来便是正文,正文介绍得倒不多,因为我主要以分享为主,所以按照市场的走向,后期配音,进行介绍,介绍时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考。中间的转场,主要使用了剪辑软件自带的转场效果来完成。因为前期写了脚本,虽然拍摄过程紧张,但是该拍的镜头还是有拍到,所以做起正文,倒是花费时间少。
接下来便是结尾,一般在认真的剪完开头和正文后,已经感觉自己血槽放空了,结尾直接加上Vue自带的片尾就搞定了。骚年!我们做视频是有态度的!因此,仍然要打起精神,防止虎头蛇尾的情况。做完正文,已经是又一天的晚上十二点了,如果结尾没有什么好的想法,缓一缓,明天再战一晚,明天缺你一篇Volg,人家照样点赞。
这次的结尾,一方面是我想进行更多呈现手法的尝试,另一种是找了全部的素材,竟然我没有做结尾或是没有给结尾留空间,因此又需要依靠自己的想象力了。
这次的结尾,我希望呈现一种温暖以及充满希望的感觉,主要原因是现在仍处于疫情期间,虽然我的视频看的人少,但仍有公共分享的义务,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分享出来。因此我打算使用类似开头的剪辑方式,再在每一段上添加文字,配上符合的音乐,做一个最后的呈现。
但这一次,结尾还是感觉略有突兀,素材中没有为结尾留内容,这个原因很重要。
以上是这次剪辑的一些小经验分享,一个3分钟的视频,熬了两个晚上,不少于6小时。
2020年03月11日 周三 多云 广州黄埔
初做volg,是不是会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呢?
相信在开始制作视频前,已经看过了大量的volg或者youtube,因此才有一定的冲动开始自己拍摄和制作视频。因此,心里一定已经有了很多希望学习的视频,心中不禁产生一种焦虑或彷徨感。
这样的情绪在我一开始拍视频很明显,在现在也总会出现这种,希望一下子可以做各种效果的视频。但是,发现真正操作的时候,因为技术和经验的限制,没有办法达到心中自己希望视频的样子,这时小小的失落感便会出现,这种失落感,有时会成为无法持续做一件事的原因,爱到极处便是恨啊。
面对这样的情绪,我也在做自我调节。有几个方面吧,第一是顺应自己的想法和热情,当想到拍有关市场的题材,便第二天去市场拍摄,虽然这已经是被排在剪辑队伍里的第n个素材,但不要压抑冲动,干就对了;第二是为热情提供保障,当希望拍市场,也有一个很模糊的视频效果后,需要花多一些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如何去拍和呈现,该写脚本写脚本,该看教程看教程。热情如果没有基础,拍摄也没有方向,拍完后剪辑更加没有方向,双重没方向等于迷失;第三是适当接受被泼冷水,只做一次拍摄的准备是不够的,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在拍的过程和剪辑的过程,需要接受冰水一盆盆的泼下来,原因很简单,你所想和你所做还是有差距的。拍的时候,你会发现在人多的地方感觉紧张,没有办法很好的观察周围获取想要的素材;还有感应器用得不熟练,无法得心应手;剪的时候便会发现好像少了那么几个镜头,故事的讲述并不流畅,出来的效果都没有人家大片的感觉。种种冷水,还是要虚心被泼的,因为这就是作为小白的不足之处,也是自己需要去学习的地方。
学习,总会让人觉得是枯燥的,但是再想想,决定成为拍摄者的原因和动力,来源是各种点击量超高的视频者,他们的成功也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
初拍者就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既小白也有千丝万缕,带着热情,但同时带着冷静和理性,慢慢搞清其中的丝丝缕缕,一年后,你也是一个被人羡慕的技术人才,或者一名轻挨踢人士。
2020年03月10日 周二 晴 广州黄埔
周日入手了大疆的云台3代,激发了被尘土掩盖的摄影大业。获得云台后,首先想到的是视频APP VOLG,这个平台相比于抖音和快手,更适合分享生活,发布视频的时间可以在十分钟左右。周日当天出门,测试云台和拍视频,因为在非常多年前,有做摄影剪辑后期志愿者的经验,所以对于拍摄小技巧有些掌握。
晚上,上网查看手机剪辑软件的测评,经过不同视频的推荐,锁定了三个视频软件,一闪、猫饼&videoleap。其中videoleap的优势主要是字幕制作。
从周日到现在,我尝试了一闪还有videoleap,因为使用的时间短,只是在测试阶段,体验不一定那么完善,一点分享。
一闪是我删过一次,又重新安装回来的软件。一闪的滤镜还有便利的剪辑&黑屏转场还是很耐用的,一闪的音乐库算是丰富,并且还不需要花钱。我在Vue上尝试剪视频,但发现它的功能虽然丰富,但是用手机处理的时候,就发现很繁琐,看得了这个看不了那个,很容易打乱自己剪视频的思路或者设想。当然,这个前提是,在拍视频的时候,已经录好了转场的素材,和大致清楚到哪个位置需要剪掉。在我心里有把握的情况下,我觉得使用一闪更加简约,只是需要进行剪辑拼凑还有音乐添加,或再做一些简单的效果即可。
videoleap这个软件让我做得头痛了两天,这个软件的字幕功能是很多视频主所推荐的,当我使用之后,发现这个软件的操作方式和设计绝对一定仿照了绘声绘影,即图层的添加。当然,添加字幕繁琐得头痛,另外一个很大原因是自己的分享解说节奏慢,又紧张,“自己感到不自信”真实硬伤啊~
在使用这两个软件,我还是会最后和Vue搭配使用,因为vue还是有其他功能所没有的,例如在倒退功能,各种堪比美图秀秀的强大滤镜功能等,还有可以自己添加音乐,前提是将音乐转换为mp3格式,仿佛回到了需要在网上下载mp3到手机或p3里面的时代。
这周末准备学习pr,专门的剪辑视频软件,还有字幕添加。轻专业软件还是比不上专业软件啊,并且之后自己做的视频会更多偏向解说或是分享型,更加需要有一个专业的软件进行制作后期。
好啦,在写文章前把分享的视频发出来之后,若不是特别重要,坚决不用videoleap来做字幕了,头痛啊,还有收费,免费使用呢3天不香嘛?文章写完,也到了11号了。
写在最后,感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投入学习一个东西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也会不时在这里记录我的学习、使用、或者摄影的感想。虽然视频很直观,但文字更有表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