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的脚已经放到井里去了,我肚子太痛了,受不了……”
2017年8月,我还在广州花都区做乡村社工,在探访村子遇到一个80岁左右的王婆婆,丈夫在二十年前就已去世。她有三个分别都已经成家的儿子,但她独居在一栋老式红砖屋内,早年严峻的生活环境导致她罹患严重的肠道疾病,虽然曾就医,但因发病时间太久,已经成为慢性肠胃病。这种病会间歇性剧痛,以至于把她折磨到想要自杀的程度。她此前的曾告诉自己的儿子们:她的身体不舒服。不过她没有进一步说明这种疼痛,不想给儿子带来麻烦是她的顾忌之一。当然,她的儿子们也没有仔细询问王婆婆的身体情况。
当我遇到王婆婆时,她已经第三次试图在自己家的水井中跳下去自杀了,每次痛不欲生时,她就抱着肚子,挪到院子的井边把脚放下去。我分析出她的主要问题,直接建议她把问题仔细与儿子表明,并且可以协助她这样做,后来她还是婉拒了。
“算了,没什么用的。”她说。
因为涉及到“严重的生命威胁”作为社工,我必须直接出面介入(干涉),当天下午,我直接找到她排行老三的儿子,当面说明她母亲的情况不容乐观。老三听完我的话后,依旧脸上略带笑容,但他说话有点断续,微笑也显得尴尬而紧张。不论如何,他还是在一周内就把他的老母亲接回去与自己一起住了。
恋爱
而在最近,我在一个朋友小张(化名)的经历中,遇到与王婆婆相似的性格,尽管这个经历让人我目瞪口呆,以及,让我有些不喜。
小张是我在家乡就认识的一个朋友,我们做朋友超过十年了,他是80年代末出生的,比我大几岁。据我所知,他此前从未有恋爱经验(也许有,但我不知道)而在2020年末,我发现他恋爱了,他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些恋爱中的事儿。这些事儿引起了我的好奇,当然,后面我会讲出原因。
小张喜欢玩手游,有一次我们去他家聚会时,他一个人坐在椅子上,花很多时间拿着手机联网玩游戏。在日常沟通交流中,他也总是与我们几个朋友开玩笑,总体感觉是一个比较开朗而少介怀的人。所以小张在恋爱后,他分享的一些“爱情保证”的内容似乎在向他的女友暗示:我是一个好男友,我的性格也很不错,我值得托付……
因为他总是以一种“一本正经”的言论在表达着这些恋爱的事儿,这让我好奇:他是在开玩笑吗?或者他是真的很重视他的新女友吗?我不知道,他从未与我们聊过他的感情。不论如何,因为他的“恋爱宣言”与他长期以来的性格不符,所以我真的好奇心极大。
我们都很熟,所以我直接问他感情的事情,他一开始并不言明,并且委婉转移我们的话题。所以我有时候会调侃他拍拖的事儿,他本人通常也会反过来与我开玩笑。
严肃
在大概2021春季,调侃的事情发生了变化。在4月份的某一天,我在聊天软件中这再次调侃他。他忽然变得生气。
“……你不要再说我恋爱的事情了,不要开玩笑。”他严肃的说。
我当时很吃惊,不知道他为何忽然转变态度。
“你以后不要再说,不要逼我骂人!”他再次强调。
吃惊之后,我并不高兴,但我还是礼貌向他说明了原因。也就是在上文中,我提到他向来的性格,与他恋爱后表达不一样的事儿。我们也老熟人了,加上他一直也反过来和我开玩笑,所以我一直以为,他对感情是积极而豁达的,并不介意开玩笑。
“特别不好意思,如果我在和你开玩笑的时候,你不喜欢这样,是可以说出来,我就不会继续开玩笑了,因为一直以来你反而与我开玩笑,我以为你是不介意的。”我和小张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从未人身攻击,或以小张的女友进行玩笑。我主要调侃小张内容是:你今天咋不秀恩爱了啊?除此外,再无其他恶意内容。
“我未来的一段时间会抽空写出今天的这个事儿,我会把写出来的文分享给你看。”我和小张说。
“你随便写吧,也许我未来不一定有时间看。”小张说完这句话之后,我们就没有其他的沟通了。
案例
小张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王婆婆:同样不表达或很少表达,但最后以强烈的方式,释放出自己的“宣言与立场”。因为我从小在郊区的乡村长大,身处在“熟人社区”,对国人们这种普遍存在的“内敛性格”一直都印象深刻。事实上,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我是不太喜欢这种习惯的,因为我已经看到很多例子,是因为这种“内敛”而到最后被人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的。
爆发结果通常十分惨烈,我儿时邻居的一个大爷就是如此,他和老太婆是多年夫妻,但大爷本人内敛少说话,妻子则是一个“妻管严”在一次卖菜时,大爷被人找了50元假币,回家后被妻子数落了一夜,第二天就喝农药去世了。
内敛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人们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心意想法讲出来,当然这种“明讲”,并不说我们得“毫无保留”的说。我特指一些事情在预判之下,可能会引发矛盾或问题的,需要讲的,还是得讲。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内敛”不太习惯“明讲”,但就我个人认为,抛开一些隐瞒可能会引发猜忌和矛盾之外,藏着事儿,自己心里也多少会有不舒服。
以上面我分享的朋友小张为例子,我现在回想起来:在最初我和他开玩笑之后,可能他心里也会有不快的地方,但他可能出于顾忌我们的友谊,或者他内敛的表达方式…不管怎么样,他选择了隐忍,但发生了让他也无法自控的爆发,我认为,这反而容易上引发大家都不愉快。
“内敛”这种“传统习惯”是好的吗?我不好说,但就当下社会瞬息万变,和以前的农耕时代大不相同。这种快速的变化一方面让我们少了一些耐心,另一方面让我们多了一些事务之忧扰,并让我们普遍变得更为敏感。如果很多事情藏着不讲,可能会被这几种因素的加持下,变得让人难以掌控。
明讲
“内敛”的习惯久了是很难改变的,当我们有时候遇到突发情况,需要临时把“内敛”转换为“明讲”的时候,可能我们会“卡壳”不知道如何按自己的方式来“明讲”。因为还没有习惯,这种突然转变可能容易让人很尴尬,反而觉得“还不如内敛呢。”这种转换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去尝试和实践。
我之所有“明讲”这个观点,真的与我们传统有很大关系,这深深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印度的“因明学”和西方的“逻辑学”是给人以“理性”思维的,但一直以来我们以儒家“心学”强调为人处世、玩弄心术,这与我们的“国民性格”的形成关系很深。
最后,我经常和朋友们谈到我们国人的家庭关系时,我很喜欢用“深刻”一词来形容:深厚、刻骨。
相当多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深厚,也夹杂着“因为爱”在无意间带来的某种刻骨铭心的伤害,进而形成一种强烈的羁绊关系。我无法断定这是否和“内敛”有直接关系。
经过时代流转,社会变化,“内敛”之风现在已经淡化了一些,但却依旧保留在很多人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