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 Discover

当前位置:探索不止步 > 生活实践 > 正文

“明讲”与“内敛”——传统的观点与新的挑战,与一位同事的沟通而产生的畅想

重要:本文最后更新于2021-06-13 16:11:12,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联系站长
“明讲”与“内敛”——传统的观点与新的挑战,与一位同事的沟通而产生的畅想

珠江的渡轮-鱼珠码头

引子

“你为什么看到我之后马上带上口罩呢?”

小东是我的同事,他今年35岁左右,有着浓密的黑发并总是面带微笑,最初我刚挂职到这个项目点时,给我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爱笑的人”。我坐在他对面,但我在后来发现,他和其他同事讲得不多,有时候工作上与其他同事沟通时,他似乎措辞谨慎,那时候正值肺炎疫情期间,大家几乎都带着口罩在工作,所以我以为他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为他的脸显然比较有欺骗性。

当然,从未来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了进一步的沟通熟悉,我发现者与我的想象依旧有较大的出入,比如他的年龄,但有一点十分正确:他有很多的故事。

两个月以前是连知了都烦躁不已的8月,我每天都从5公里外的公寓,搭乘渡轮经过珠江到江对面去上班。码头附近就是老牌国企的黄船造船厂,它们接受军工和商用造船业务,随着最近一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大量的订单吸引了众多工人在此工作,他们按照早晚两个班次进行作业。

每天早上我搭乘这辆渡轮时,正值上下班交替的高峰期,载满上班族和工人的渡轮在江面喷出一阵黑烟后,马力全开之下,混合了柴油燃烧后的渡轮尾气伴随着略带腥味的江风吹进渡轮客舱内,它们不停歇的继续裹着浓烈的铁锈与油漆混合的汗水气味扑面而来。

“口罩事件”

几乎每次我从外面进到办公室,经过小东的身边,他就立即把口罩戴上,似乎我带来了某种瘟疫让他感到忌惮。从我在这个中心站点工作他之后,似乎就一直如此,但我一直没有感受到他的这种小动作是针对我的,因为我对别人的“机敏行为”向来很迟钝。有时候我难以察觉一些在别人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人情世故”,经常会有一些类似的事儿已经让周围的人“路人皆知”了,我总是后知后觉。

在那个早上,我经过他的身边,正准备开口与他说话,他以大幅度而快速的动作戴上了口罩,这时候我才明白:他的这种行为与我可能有关。

所以,当我问小东为何如此?他当时呆住了,我和他面对面,距离在30公分以内,我看着他,他沉默了几秒钟,随后他看了我一眼,然后他缓慢的转过头面向电脑,开始低头工作。他看起来有些尴尬,显然他没有想到我会突然问他这个问题。他这种突然的变化,让我明白:小东知道我问他的原因。那时候我刚挂点在这边一个月左右,日常的逐渐沟通,让我更能明显感受到,小东可能是拥有一个故事线丰富的人,他机敏而谨慎,虽然与大家有着越来越多的沟通和玩笑式的话语,但这几乎都以工作为中心,很少谈及他个人和家庭,这让我感到一些差异,虽然他总是保持着微小,但我感受到了这个微笑带着距离。

因为在相互的熟知之后,人们会谈及到自己的家庭或圈子,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介绍,也是希望获得更深社交的常见方式。

在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很好奇的想做一个小试验:如果以这件事为引子,我不主动与他沟通,他是否能主动与我沟通或谈及这个事情呢?在“迅速戴口罩”这件事发生后数天的一个下午,他在下班之际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刘冰啊,感觉你最近是不是工作太累了?都很少说话了呢。我转过头看着他,我说:我也不知道,你知道吗?他又停下看了一会儿我,接着离开了办公室。

随后的两个月,我相比以往减少了与他的主动聊天,在最初的两天,他想和我聊一些轻松的话题,我主要以平淡的话语回复,随后小东就不再继续与我主动聊天了。

恢复

前两周,我准备结束“不主动谈话”的办法,有这个观点的产生是因为有一次在无意间,其他几个同事与小东开玩笑说:其实你的思想观点是一个传统的人。

传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如果套用传统的角度来看小东的做法,我就能理解小东的一些行为了。

这两个月的时间,我已经发现了更多的事情,这些事儿与我童年时期的一些事雷同性高,熟悉感也强。我又恢复了像以前那样的日常沟通。小东也随之恢复以前与我一样的沟通方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过去我的童年时期,我遇到过很多类似的例子。

故事1:奶奶和爷爷

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我的童年印象中,他们一直存在矛盾,他们很少吵架,但总是相互不说话,这种“互相不理会”的情况并不是固定的,有时候爷爷外出,我奶奶就会开始与她的街坊们数落爷爷的诸多问题。但爷爷回来之后,她就再次停止了,她总是这样周而复始。

在一个夏天,我那时候大概5岁左右,她带着我来到爷爷的小卖部,然后愤怒的砸掉了他的电饭锅,随后摔门而去。这个过程中,她也不说话,在我长大之后,我推测可能是爷爷的某个地方触怒了她,在相互少沟通的前提下,他们直接用行动来表明:自己是多么关注一些问题。

故事2:死亡的菜农

我童年的邻居(住在200米开外)有一对老夫妇,他们是职业菜农,大约60多岁依旧种菜和卖菜,我经常听到老太婆因为一些小事而责骂老太爷,周围的邻居总所周知。老太爷似乎对一些事情很少解释,因此我总能听到她在责骂他,而极少听到反驳声音。

在一个暑期我从奶奶老家过暑假回来,听到村里传来唢呐声,我马上就知道有人死亡了,在我童年的郊区乡村,唢呐的声音几乎同等于“死亡序曲”,有时候的一些晚上,我也会经常听到这些声音,我似乎从来没有感受到害怕,那时候我虽然年龄不足10岁,但在这方面有奇怪的“镇静”晚上睡觉我在被窝中听到唢呐声,我脑海里面马上就想到:有人又死了。

听我老妈说了这个唢呐声的大概来源:老太爷街上卖菜时收了50元假币,回到家之后被老太婆发现,在不断的责骂中,他当晚就喝农药去世了。

这件事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在很多不同事情上总是沉默的老太爷,最后可能因此而去世。当然,这与她妻子沟通长期障碍有很大关系,不论如何,这让他们一家都饱受伤害。5年前的一个秋天,我背着相机刚从野外拍摄完,徒步回来的路上经过她家,那是一栋泥砖瓦房,房子的三米外就是农田,种植了一些矮落的小白菜。

老太婆正在屋外陪她孙女玩耍,我趁机给她们抓拍了几张照片,一周后冲洗出来给了他们。

老人家拿着照片在仔细端详,那时候我觉得她非常慈善,她微微颤颤从实木的小板凳上站起来,拉着她的孙女,扶着墙壁,她只是为了面带笑容挥手与我告别。这时候我很难去想象,在我童年的那个暑期里,我总是听到其他邻居“传颂”她逼死了自己丈夫的事情。

沉默文化的影响

一直以来,古代人总是以“沉默是金”的观点来评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成熟,现代思想学者唐君毅认为, “中国人对语言自身之崇拜之心习, 远较西方印度为薄 ”所以中国哲学并未发展出类似西方的逻辑学和印度的因明学的学问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 并非语言, 而是“沉默”占据了中心地位。这也导致即使过了上千年的思想文化的演变,对于注重传统思维的现代化国家来说,这种“沉默”思维依旧深远的影响着当下的很多人。

显而易见,在我们父辈或更早的前辈中,保持沉默,不想或不愿意解释的类似行为是一种常态。从某些传统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从某些现代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表达能力欠缺或性格原因所致。虽然在当下,沉默在有些时候也的确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这并不能覆盖全部的事件和时间。

尤其让人值得反思的一点是:当下的很多“沉默”现象,也许与一个人经历过多其本人难以承受的挫折或事故所致,即“心伤”转而成为当下的一个热词“麻木”。当下“沉默”行为的人群年龄层也逐渐缩小(就近10年左右我身边所遇的情况)我不知道这是否为我遭遇的个例,但这类现象就我个人所见,似乎是在不断增多。

这就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故事”也在增多,在很多时候,显然这些故事最后形成的聚合体似乎更倾向于“负面”。

沉默的应用

在遇到某些尚不了解之事,暂时的保持沉默,先静观其变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一场偶遇的交通事故、一次撞见的吵和架争论、一件忽如其来的莫名其妙的之事……这时候的匆忙建议,武断选择,都有可能会给情况不明的事情带来火上浇油的后果。就“沉默是金”这个观点来看,在以上原因不明的某些类似事件中,它的意义可能是积极的,正向的。

当“沉默”引用到当下的一些场景,就有可能是消极的。

亲友之间发生误会、见证当事人被冤枉、不好的事情正在发生……当需要“澄清”或“解释”而选择退缩,那么一些原本并不算太糟糕的事情就有可能滑向悲剧。抛开以上这种是非明辨的事情,就以生活日常琐事来看,比如丈夫下班迟归,可能仅仅因为路上遇到车子抛锚了,回到家后妻子询问,丈夫疲倦不想回话。可能该家庭本就存在日常的沟通障碍,却因一件“车子路上抛锚”的小事情而成为一根最后稻草,击破了一个家庭。

断章取义之弊

“……很多人还是以传统的方式,来面对现代遇到的问题,结果遇到了更多的挑战。”

彼得海斯勒在中国居住多年后,他在第二本书《寻路中国》中有一段话这样描述。我个人一直以来在与朋友的聊天中,当我们谈到和“沟通”有关的话题时,我总是说:当下的人们接触了大量的信息,这种信息快速流传,让每个人提前变得“心理成熟”人人皆为“理论家”和“信息事件探险者”的时代,就意味着人们对一些事情的高度敏感性,虽然一些事并未经历过,但并不妨碍他们认知度的提升,当然,敏感度也提升了。

“现在人人都是猴精猴精的时代,有时候你做一点什么,都有可能引发周围人的假想。现在人普遍是很敏感的,一个相互矛盾点也出现了:人们有时候可以承受能力很强,有时候也可以变得很脆弱。”这种转变似乎经常在一瞬间变换位置。所以,我经常和朋友聊到类似的话题时,就分享:友好光明的沟通是多么重要。

我为啥要介绍上面这一堆的事儿呢?

试想一下,一个高度敏感的人群构成的社会里面,却总有一种“沉默”的氛围一起笼罩,“敏感”和“沉默”这两种气场本来就容易引发爆炸效应的词。有着敏感的思维却得不到有效的沟通和解释,矛盾显然就容易产生了。

在过去的封建时代,皇权至上,人们容易“因言获罪”,加上传统的道德与思想加持,信息的不流通,也许“沉默”行为在那个时候的确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办法之一。过去的一些行为和观点,是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但现在的环境与过去变化很大,的确有一部分过去的观点不适用于当下的环境了。

少沟通和少明言的背后,可能隐喻着强烈的内在化情绪和感受,久而久之,这有可能带来更强烈的“爆发式反馈”,也就与我前面所例举的两个故事类似。当然,有些时候,这种沉默带来的压力,也可能会自我内在化,这可能会带来某些心理问题。

沉默在很多时候是“静态”的,也许,因地制宜的应用不同的方式,可能更利于处理当下复杂环境的动态变化。

最后的最后,引子的这件事儿的本身不是太重要的啦,因为现在我们又恢复了,在上个月某天的一个上午,我主动谈及这个事情,并表明我的观点,还以此做了分析当下这种现象的讨论,小东和另外一个女同事也积极参与这个聊天,反而让大家关系更进一步。so,这就是我一直赞同的:积极的沟通是非常棒的一件事儿。

liubing

刘冰有多种爱好,阅读、DIY、设计、摄影、写文章、徒步、饮茶、代码、环保、公益…好奇心非常强烈,他自称是一个探索者。2012年前后活跃在一些音乐论坛,形成“分享&互助”的精神。他把一些和兴趣有关的经验以专栏作者的方式分享到一些平台与杂志,后来索性搭建了这个非盈利网站用于集中式的分享。他希望能给无意间看到此网站的人,给予细微的帮助。他也希望更多人一起分享不同领域的事物,成为这个网站的专栏作者,一起共享多元世界。最后,他认为抽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知行合一很重要,这是快乐的泉源之一。

本文用了CC-BY-NC-SA协议:探索不止步 » “明讲”与“内敛”——传统的观点与新的挑战,与一位同事的沟通而产生的畅想

有什么想说的,直接在下面回复就好啦

在这里评论2

  1. #0

    沟通确实重要,有效的沟通更重要,但因人而异,因事而论,现实中多做少说,谨言慎行也不为是一种好的为人处事之道!一一热带

    热带2年前 (2020-12-04)回复
    • liubing

      赞同,另外我个人也认为,知行合一在这个时刻是多么重要了。

      liubing2年前 (2020-12-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