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今天晚上我在看《处子之山》,这是一部丹麦电影,主角是一个大龄未婚也没有女友的男子,他和母亲住在一起,对他来说,他身上还有一个很容易引发误解的“毛病”——内向。他不善言辞,但他反而愿意倾听一些儿童的心声,有一次他的邻居6岁左右的女儿因为钥匙掉了而被锁在门外,小女孩的父亲正在上班还没回来,因此这个孩子就去了男主角家中,男主角和她一起玩了他很喜欢的二战游戏,不过,这也是导火索。
后来这个小女孩喜欢和男主角一起玩,有一次他们开车到郊外去,回来的时候被小女孩的父亲报警带走了,理由是:可能涉嫌猥亵儿童。要知道,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发生这种事儿就意味着公开,可想而知这对男主角产生多大压力,尤其这个男主在大家眼中还是属于“怪人”的级别,不过和丹麦电影《狩猎》不一样的是,这部《处子之山》的电影里面并没有细述男主是如何受到小镇社区压力的。
后来小女孩的父亲知道了自己冤枉了男主角,因此有一次在楼道上碰面的时候,他才低声尴尬的向男主角道歉,过程不到5秒。
“嘿!快看!这是一个恋童癖的变态,你们都不要接近他……”
小女孩的父亲私下道歉之后,并没有公布真相,这种行为让男主依旧承受社区居民的道德压力。
以上就是我通过看这部电影,而想到的一个:“公共问题私下处理”的现象,让我想到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当然啦,我并没有这样做。
个人的例子分享
在2019年的某一天,我在工作的时候和一个女同事发生了一些误会,当时是刚下班的时间,其他同事都还在,我在一件小事方面冤枉了她,当时我并没有发现,等到我回到公寓时我才想到自己误解了对方,我觉得很尴尬也觉得很对不住她,毕竟当时其他同事都在场,可想而知她有多难堪。想到这点,我在同事都在群里给她公开道歉了,第二天还在办公室在当面谈这个误会的事情。
从她的反应来看,我就知道我做对了,并且后来我们友谊也逐渐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我很不赞同“公众发生的事儿,私下处理”因为公众环境下产生了误会,由此带来的压力比私下发生的要大很多,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好,甚至会引发更加不好的后果。
现象分析和个人理解
我当然能理解:道歉这个词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无比尴尬的,我们的长辈很少有道歉的习惯。
私下的单独道歉已经很难了,尤其还是让人在公众环境下,当着大家的面道歉,就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想要做到“面对公众道歉”这可能需要一个人减少私利,尽可能站在公立角度判断事物,其实这并不需要一个人的品格有多么良好,只需要尽量公立即可,如果误会了他人或做错了事儿,后来道歉了,结果被人称赞为“好人”或“品格高尚”,从侧面来看,这可能是某种风气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想想看,如果我不小心误会了某个同学,并且在班里公开指责他…但后来我发现是自己错了,然后给他道歉……结果,我反而被同学和老师们表扬是个好同学、好学生……”但回头再看,我做错了事情而道歉是天经地义的啊。
毕竟就我个人来看,如果一个人并非抱着“补偿”的心理去参与公共事务(比如扶老奶奶过马路或捡钱包送警察局)之类利他的事情,对现在的普世观来说应该是能称得上是“好人”的范围,至于做错了事情而道歉,这本就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如果因此而给这种“天经地义”或“理所应当”的事儿去加个好人的噱头,或许,这就如我刚刚谈到的:过度关注自我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
就普通的个人来说(非团队公关),一般日常发生的误会而导致道歉难以说出口,从根本上考虑可能是“个人自尊+私利之心”的考量,压制了“我给别人带来了麻烦”考量。因为当下的人接触信息量很大,认知度较高高,加上城市人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心理攻击性较强、敏感度较高、自我防卫心较重。因此,当下发生的事关自己的事情,尤其是“糟糕”的事情,人们会更敏锐去感受它,这就意味着,如同我前面提到的:一旦发生误会或矛盾一类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加剧当事人的心理压力,更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发生一些恐怖的事情。
一点小结
注重个人“面子”的人很多,能放下“面子”的人反而不多。
当错误发生时,依旧强调“个人面子”,这或许是一种缺少“肚量”的表现。在人的心理高度敏感的时代,社会上的人们接受了大量各方面的、各角度的信息,从好的方面来说:人们更聪明了,更有洞察力。从可能是不好的方面来说:人们更善于计较了。不论如何,这都意味着,现在的大部分人是非常精明的,很多事情在TA们看来就是“一眼看穿”,因此有时候出现矛盾或误解,放下一点“面子”道个歉,这反而是一种个人魅力的表现,更有可能“赢得人心”。
当然啦,上面的小结提到的观点,主要还是在“私下发生的问题私下解决”这个方面的……因为在我个人看来“私下道歉已经是很难了”,至于更进一步的在“大庭广众下表达歉意”那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还是一步一步来吧,先学会钓小鱼,之后再尝试钓大鱼。
另外:对于一个人是出于某些原因不得不被迫道歉,以及诚意的道歉,人们大部分是能分辨得出来的。
最后的最后,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不一定准确,只做分享用,如果要参考,那也是可以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