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 Discover

当前位置:探索不止步 > 阅读分享 > 正文

王学泰的遗产:读书作为信仰|转载新京报

重要:本文最后更新于2022-03-15 07:51:11,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联系站长
王学泰的遗产:读书作为信仰|转载新京报

王学泰本人

 

我对王学泰老先生的认识

王学泰老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兼研究生院的教授,2014年我第一次阅读王学泰老先生的书籍是从《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和《华夏饮食文化》这两本书开始的。他是研究中国游民文化的先驱人物,叙述风格让我喜欢。我继续读了他的其他书籍《一蓑烟雨任平生》《监狱琐记》《文化经纬》《我们向历史要什么》《江湖旧梦》《坎坷半生唯嗜书》《往来成古今》……

今天我才知道他在2018年的1月12日去世了,让我有些难过。我喜欢他的作品以及个人,他本人属于经历过改革开放的那一代老知识分子,也就意味着经历过那段充斥荒诞、敏感、恐怖的时期,是属于“臭老九”一类容易被攻击的人群之一。他不愿指责某些人,被送到监狱关押了13年,因此他写了一本书《监狱琐记》。

他本人生于老北平(建国前北京的称呼),因此很多老北平保留完好的建筑、饮食文化、市井文化等,这些都是在他的一些书中有很多描述的。他后来陆续经历了更多的人生风雨,可能,他也因此深刻认识到了很多事物的内在。在他的很多书籍中(散文集)经常借着古代的典故或事例,借喻当下:积极的社会责任与正向的生活态度。

在《监狱琐记》他一书中他提到:在那段时期,他并没有靠“出卖”他人而希望获得更多自由。当我阅读他的书籍,我能从文字表达中感受到他的一些思想和观念,他关心社会公义,道德修养,提倡阅读丰富人的思维和视野。学者很多,但具有公共关怀,公义感的可能不多。在阅读他的大量书籍作品之后,我从个人角度认为,他的一些观点独特,学术水平优秀,文字呈现出良好的阅读性。他是一个道德和学术水平都兼具的学者。

今天晚上我知道他去世的消息后,连忙在二手书店的网站上,搜索了他的更多作品。我希望在未来的一些时间把这些书都阅读完,最后,他的去世真的让我觉得十分遗憾。

以下是转载的正文

他提倡一种“慢读论”,不功利,而是在书上耗费掉漫长的人生,这并不是廉价的爱好,它不但昂贵,也足够给我们一种示范:在当今这个时代,读书有多么珍贵。

著名学者王学泰先生1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以王先生的年龄,很难引起媒体“一个时代结束了”这样的感叹,但是在一个小范围内,他的离世还是引起震动。小范围的哀思,也许更情真意切。

这个“小范围”,就是读书圈或所谓知识圈。王学泰是研究游民文化专家,但是最近几年,他更多是以“读书人”的身份在发言。他不愿意称自己为知识分子,也不太喜欢藏书家这个称号。他更愿意使用“读书人”这个身份,这是一种自觉,也是在面对自己时的一种冷静。

王学泰的父亲是山西人,后来到内蒙,然后在北京扎根。他只读过4年书,但是却对书和知识有一种崇拜,这种态度感染了少年王学泰。

五六十年代,王学泰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时,就在北京买了很多书。那并不是一个看重知识的年代。他的母亲对接下来的时代风尚有所预感,把他买的书都藏了起来。

作为一个学者,王学泰研究的主题是游民、流民与江湖文化,所谓游民和流民,其实就是主流视野之外的人。这种研究,有利于他保持一个安静的自我。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曾经申请到了2万元的课题费,全部贡献给了书店。

这和后来学者中流行的对待课题费的方式有很大不同,据说报销课题费已经是一门学问,一些教授会专门委派爱徒来研究操办。这就是“读书人”这一定位的可贵之处。王学泰退休的时候,身份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但仍然能保持读书人的赤子之心。

在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读书似乎已经成了过时的行为。但是对王学泰而言,读书就是他的信仰。他把对书的需求和吃饭相提并论。他曾经自嘲:小时候贫穷,没有钱发展更昂贵的爱好。

比如,要培养音乐的兴趣,家里最起码要买一部唱机。如果要练武,也得花钱请师父。只有读书是可行的,买不起还可以借。

终其一生,王学泰都在买书、读书,做研究反而是一种副产品了。他提倡一种“慢读论”,不功利,而是在书上耗费掉漫长的人生,这并不是廉价的爱好,它不但昂贵,也足够给我们一种示范:在当今这个时代,读书有多么珍贵。

如果一个80年代人直接穿越到我们身边,他将会惊讶无比:在地铁上,每个人都拿着一个发光的东西,眼睛盯着屏幕。每个人都在通过手机与别人交流,而对身边的世界漠然不顾。

我乘坐地铁上班一个月,只看到过一两个捧着书读的人。而在日本,地铁上读书的人却有很多。

不要辩解你正在通过手机“阅读”。手机里读文章和读书永远是不能比的。书本,尤其是那些厚重、晦涩的巨著,能给人一种整体性,好好读一本书,才是与作者真正的交流。

书的作者,很少有故意讨好读者的,他们只讲述自己。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媒体写作,都在千方百计讨好你,你阅读,其实不过是在重复自己。

好好读书,这就是我们能够从王学泰先生身上所能获得的教诲。他曾走过漫长而艰难的时代,人生坎坷唯嗜书,书没有背叛他,读书救了他。从这个角度讲,王先生的一生又让人羡慕,经历苦难,但是书却抚平了一切伤口。

本文转载于:王学泰的遗产:读书作为信仰 | 新京报快评

liubing

刘冰有多种爱好,阅读、DIY、设计、摄影、写文章、徒步、饮茶、代码、环保、公益…好奇心非常强烈,他自称是一个探索者。2012年前后活跃在一些音乐论坛,形成“分享&互助”的精神。他把一些和兴趣有关的经验以专栏作者的方式分享到一些平台与杂志,后来索性搭建了这个非盈利网站用于集中式的分享。他希望能给无意间看到此网站的人,给予细微的帮助。他也希望更多人一起分享不同领域的事物,成为这个网站的专栏作者,一起共享多元世界。最后,他认为抽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知行合一很重要,这是快乐的泉源之一。

本文用了CC-BY-NC-SA协议:探索不止步 » 王学泰的遗产:读书作为信仰|转载新京报

有什么想说的,直接在下面回复就好啦

在这里评论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