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 Discover

当前位置:探索不止步 > 公益环保 > 正文

2019年冬,返回广州市花都区探老屋的老房东-曾阿婆

重要:本文最后更新于2021-08-10 15:59:47,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联系站长
2019年冬,返回广州市花都区探老屋的老房东-曾阿婆

找到了去曾阿婆家的巷子了 这个白铁皮房子原曾是小卖部 后主人去世就关了

探望的前夕

送红包还是食物呢?

当我和刘晨曦商量着去探访我的老房东时,我想到了这个问题,有一个实事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我的老房东是否已经去世了?如果我们买了礼物去探望她,那么这些礼物就可能没有接收人,并且礼物可能也会比较重,携带也麻烦。经过短暂的一番讨论,我们决定先过去探访老房东是否还在,如果她还健在,我们再决定是送礼物,或是送红包。

租了一家小宅院

我在2012年左右刚到了广州花都区郊区的某个企业工作,周围遍布其他的企业和工厂,因此找房子既简单也麻烦,在这个地区有很多人工作,我或许可以很容易找到出租的公寓,但是我内心深处其实很喜欢居住在宅院中,地方大而幽静,这是我的选择理由。

经过一番艰难的搜寻,我终于找到一家老房子,这是一栋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瓦房老屋,还拥有一个大概20平方米的小院子和一口水井,房子的年纪可能超过了60年,四房一厅,双层,楼上也同样如此。房东是一个年龄80岁左右的独居老太婆,她叫来了居住在本地的儿子,我签订了出租协议交了身份证复印件后,我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老太婆姓曾,我称她曾阿婆,她居住在我隔壁的另外一栋房子中,因此我们变成了邻居。

居住的感受

2019年冬,返回广州市花都区探老屋的老房东-曾阿婆

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的老屋子另一向的楼顶 方便我晒衣服 周围环绕着丰富的植被 -2014

我住的房子很大,虽然我是签订了其中一间房子的居住权限,但因为其他屋子没人居住,因此我把自己的一些物品放在了其他房间,算是独占了这栋房子。而大厅我则用来下班后做运动,军体拳、高抬腿、基础瑜伽……屋子简陋而又十分的方便。我的衣服晾晒在老屋旁边的楼顶上,当时我在几公里外的地方工作,有时候下雨没办法赶回来收衣服,增阿婆也会帮忙收衣服,有时候我周末在屋内,而她外出下雨时,我也会帮她收衣服,我们沟通不多,但也融洽。

在那段老屋的时间里,每天我都穿着瑜伽裤在这里打拳练习瑜伽,这让我十分喜欢,作为当事人的我,甚至连我自己都感到有些新奇:从事着科技IT类的工作,却深居老屋幽宅,每天回来光着膀子穿着瑜伽练功裤,就开始打拳、瑜伽、阅读写作……是不是我就在YY:自己就像是一个在身处红尘却又心系自然幽居的隐士。似乎在我上班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站在红尘的人,回到了住处我就变成了隐士——大概是科技类的工作和幽居的生活,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所以我对那段时间的印象如此深刻。

探望前后

在2014年,我还没有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我有一台诺基亚的黑白屏功能机),我当时觉得保持生活的简约很重要,因此我一向用相机拍摄,虽然以前在周末我会在这个老村子到处拍摄老建筑,这就有一个问题了:手机的照片可以自带GPS坐标信息,而照相机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因此我没有办法通过以前拍摄的照片之中的地理坐标,来定位我之前居住老屋村子的地点。

我忘记了这个村子的名字,因此在出发到地铁站时,我才想起来:我居然忘记了应该怎么走,我忘记路线啦!我很大头虾的和刘晨曦讨论了一下,最后我通过搜索我原来公司的名字在手机地图上的位置,然后再通过出租车才找到了这里。

这个村子的变化很大,周围耸立了很多新的楼房,道路也变得坑坑洼洼,充满了一种正在开发中的气象,我和刘晨曦一边走一边分享这里过去的样貌和现在的对比。我也是稍微找了一会儿,才发现进村子的小道,当时我们站在村口,不知道应该往哪里走,很多以前的建筑被拆了,现在辨识度就低了很多。

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去增阿婆房子的那条巷子,这里的变化还是相对少,周围依旧保持着青砖瓦房。其实在路上我就数次有些担忧如果曾阿婆去世,我们可能就无法见到她本人了,结果最后到了她的门前发现她的门是敞开的,也就是说房子里面是有人居住的,我们松了一口气,最后还是决定给她一个红包表示祝福。我们先没有进门而是出了巷子去附近的新超市买了一个红包。

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老妪

2019年冬,返回广州市花都区探老屋的老房东-曾阿婆

我另外一个邻居 一个生命几乎到了极限的老妪 她匍匐者似乎睡着了

我没有立即和刘晨曦到曾阿婆那里,我带她到了我以前住的老屋后面,我指着老屋子说:以前我总是从这里出来上班,我很少走大门,因为走大门要穿过曾阿婆的厨房,有时候她并不总是在家。我兴致勃勃的和刘晨曦介绍着以前的一些东西,不过有一幕还是让我有些吃惊,在隔壁的一条巷子,我们路过时看到一个睡着的老妪,她已经到了老态龙钟的地步。她和四五年前一样,总是坐在小板凳上,佝偻的腰部已经可以把头很舒服的放在膝盖上了。

以前我每次上班几乎都会看到这个老妪的门打开,然后她就坐在门口晒太阳,或者就是干脆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我从未和她打过招呼,我也不认识她,因为以前我每次看到她,她似乎总处于一种冬眠的状态,我几乎没有看到过她动过,不过我每次见到她,她的“冬眠”的姿势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同,这让我知道她还有气息。

我很清楚的知道这个老人几乎已经到了生命的极限了,当人老到一定的极限或因背部出现老化问题,而不得不佝偻着腰部保持日常生活的时候,他们的双膝合并手枕于上,面部埋在双膝的手上,这种匍匐的姿势才让他们感到舒适,这是一种“极限年迈式舒适”。

就像一个小女孩儿因为太困而坐在小板凳上,两只手放在膝盖上头铺在那里睡着了。——可能只有这两个两极分化的年龄阶段的人才能做到这样:年龄太小的小孩,骨骼还未硬化,可以这样做;年龄太大的老人,骨骼硬化不得不这样做。虽然他们同样都可能会感到舒适。

我轻轻的蹲在她门外几米的地方,打开了手机长焦功能拍了一张她的照片,我知道,以后我可能很难再来这里了。刘晨曦定定的站在我背后安静的看着我做这件事儿,拍完照之后,我轻轻站起来走开,我和刘晨曦分享了之前对这个老妪的感受。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见这个陌生又熟悉的老妪,所以我才决定拍下唯一的照片,留下一个纪念。

见到曾阿婆本人

2019年冬,返回广州市花都区探老屋的老房东-曾阿婆

偶然成了舞台光的夕阳下 曾阿婆在匍匐睡觉

曾阿婆的房子还是与以前一样,我们进到她的房子里,说是屋子,其实这是她做饭和吃饭的厨房,一道土坯墙把厨房隔开,里面就是她的房间。几只鸡正在厅里(厨房)散步,看到我们来了,老母鸡们一窝蜂的窜了出来咯咯大叫。

我看到曾阿婆坐在一个椅子上,她总是穿着的布鞋还是和以前一样没变,不过在夏天的时候,我以前常看到她从菜地回来打赤脚或穿拖鞋。现在的曾阿婆,两手放于双膝,她把自己的头埋在两只手上,下午的阳光从西窗口投射在她身边,刚好形成一种舞台光的景象(我觉得这幅画面非常有故事感,我偷拍了一张照片),但鸡飞狗跳的鸣叫声马上把她吵醒了。

“阿婆啊,我来看看你啦!我是刘冰啊,之前在这里住的。今天来这里看望一下你啊。”

她把脸从手心抬起来,一脸迷糊的看着我们,她已经有些耳背了,颤抖着站了起来。“我已经不太记得了啊,你是谁啊?”我继续放慢我的音速和她讲清楚,她说:噢!我有点印象了,以前是有一个小伙子在这里住了,但是我又不是很记得了,我很多事记不清楚啦。她脸上带着被陌生人吵醒后的迷糊以及对自己忘记的东西有点尴尬,她笑呵呵的与我们说着话。她站在土坯门间宁了一下神,她的背部已经相对好几年前有了更严重的弯曲,根本无法直立。

我掏出红包塞给她“一点意思,你快收下。”她婉拒和阻挠,太客气了,太客气了,她说到,真的不用客气啊。

最后我还是把红包给了她,她为我们搬出来两张凳子“你们坐一下。这么有心来看望阿婆啊。”她笑眯眯的看着我们,我接着给她介绍了刘晨曦,为了让她能记起来更多东西,也是为了一些话题,我和向她介绍了以前我住在这里的情况,以及我在哪个公司上班的情况。

2019年冬,返回广州市花都区探老屋的老房东-曾阿婆

曾阿婆正在给我们倒茶(开水)

终于回忆起我了

“噢!我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吃饭到处都带着玻璃碗的年轻人,是不是啊?你老是不用公司的(餐具)吃,每天都自己带着玻璃碗去公司的,哈哈哈哈……就是这种玻璃碗……”这时候她的声音忽然亮了很多,她一边大笑,一边从油烟熏得乌黑的拿着橱柜上勾着腰拿了一个小玻璃碗。

这时候我们三人都大笑起来“哈哈哈,是,是……我之前老是带着玻璃碗去上班和外面。你不说我都快忘记这个事情了。”事实上这是真的,后来出门,我和刘晨曦说:以前我做的很多事儿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不过在一些人看来,这就很不一样。这种事做太多了,如果阿婆不说,我都根本记不起来了,这就像,谁会记得好几年前的自己吃了什么菜一样。

“你走了之后,又有一些人住在了我这里,就是那个大房子,是一群工人,大概也有三十几个。”她停了一下,“现在阿婆的耳朵不是很好,腰也不是很好了。老啦,我都80多岁啦。”我很快就和曾阿婆聊天进入了话题,不再像刚刚见面那样,我们就坐在她的厨房里闲聊。

曾阿婆的两个儿子居住在附近的新村,她的丈夫早年去世,自己就住在这个老房子中,当我问到她孩子的事儿时,耳背让她误以为在问她为何不与孩子一起住,我才不和他们住呢。曾阿婆撅了一下嘴,她年轻的时候从马溪嫁到这里。

“还是我自己的房子住得舒服。”曾阿提高了自己的音调说。

我们接下来还聊了一些零碎琐事,最后我和阿婆告别,离开了那里。

现在我回想起来,或许房东儿子当初把老屋子出租,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希望她的母亲能被人间接照顾或关注。这毕竟存在一个不算少见的现象:当下独居(空巢)的老人,暴毙多日直至腐烂严重异味后才被人发现的例子与新闻,现在几乎屡见不鲜。

liubing

刘冰有多种爱好,阅读、DIY、设计、摄影、写文章、徒步、饮茶、代码、环保、公益…好奇心非常强烈,他自称是一个探索者。2012年前后活跃在一些音乐论坛,形成“分享&互助”的精神。他把一些和兴趣有关的经验以专栏作者的方式分享到一些平台与杂志,后来索性搭建了这个非盈利网站用于集中式的分享。他希望能给无意间看到此网站的人,给予细微的帮助。他也希望更多人一起分享不同领域的事物,成为这个网站的专栏作者,一起共享多元世界。最后,他认为抽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知行合一很重要,这是快乐的泉源之一。

本文用了CC-BY-NC-SA协议:探索不止步 » 2019年冬,返回广州市花都区探老屋的老房东-曾阿婆

有什么想说的,直接在下面回复就好啦

在这里评论3

  1. #0

    这种纪实的照片看着很有感觉。

    匿名3年前 (2019-12-22)回复
    • liubing

      哈哈哈哈,是滴~所以现在生活在这种物资丰富的时代,特别好的地方就是,有很多工具器材可以随时记录着当下的这一切

      liubing3年前 (2019-12-22)回复
    • liubing

      哈哈哈哈我也觉得~

      liubing3年前 (2020-07-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