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 Discover

当前位置:探索不止步 > 摘译文章 > 正文

Got troubles? Don’t chew them over(有烦恼?不要像牛一样去反复“咀嚼”它们)

重要:本文最后更新于2022-08-04 15:45:50,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联系站长
Got troubles? Don’t chew them over(有烦恼?不要像牛一样去反复“咀嚼”它们)

正念-图片来自网络

 

正文

大家都知道“牛”是反刍动物1,因为它们可以把自己吃下去的草再吐出来,然后再进行反复不断的咀嚼。这种回流并反复咀嚼过程可以让它们尽量分解和消化草料。很容易就会发现,人类与之相似之处:有时候我们会反复去想一些不愉快的事儿,对此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沉思。

不幸的是,我们的沉思过程可能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有益的营养。实际上,当我们倾向于对一些事儿“细嚼慢咽”并有着悲观的解释观点时,这会更容易让人变得沮丧,这种对事情没有积极性的“细嚼慢咽”不仅滋生了一个人的负面情绪,而且现在还有证明显示:会延长大脑皮质醇2的持续释放,进一步增加人的压力。

在大多数时候,我都可以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沉思(一些研究的确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沉思)我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思考者,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分心去忙碌,而且我很善于向别人表达我自己的感受,但是,最近我经历了一些有压力的事情之后,我开始陷入更多沉思里面了,这就像陷入了一个循环的游戏,一些相同的想法不断的在我脑海中来回打转。因此,我准备要找一些专家帮我重新回到正轨。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有几种技巧推荐给“反刍动物们”,停止思考是第一个,甚至你可以直接喊出来“停止!”也可以写在卡片上提醒自己,或者按一下铃,任何能转移你在注意力的东西都行,因为大脑中反复盘旋打转是思考的本质,所以你可以另外给自己“安排”时间再去思考它。大脑的这种作用,是提醒你自己去想起一些事儿,因此有时候记一下这些事情也是有帮助的。如果你找个纸或什么的记下来,就可以不用花太多精力去想一些事情了。

而压力(负面)相关的事情,以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可能有效,然而写作的方式不能只是在文字中继续“沉思”,而应该把它转变成一个“故事”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或情感依附于上,在理想的情况下,就可以第三者角度去分析,去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当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恐惧?内疚?后悔?愤怒?……这种技巧让我们认识、理解、标记、表达,并最终调整自己的情绪。撰写令人不安的事情,可能是写作过程中有益的部分,它可能起到治愈的作用,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人把不安的事情以“认识、理解、标记、表达”这四个元素将其附加到故事中。

一些研究表明,正念3可以减少沉思。2008年Chambers等人发表的一篇文献4(下载)显示:经过为期10天的强化正念训练,参与者表现出减少了沉思的情况,抑郁症状降低了,工作记忆能力(working memory capacity35)增强了。因为正念就是停在当下,这是有道理的——关注当下就很难去沉思以前发生的事情了。如果在正念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好的想法,我们就可以去学会不以批判的方式去观察它们,然后把它们放下。

归根结底,反复的思考是我们的一种欲望,这是我们本身无法控制的——在我们总是去想的这些事情当中,要么是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也可能没有发生,还有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有关),要么是涉及到其他人的事儿(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事儿)。我们都希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或者让别人做一些事情。

我在这里提到的技巧有助于我们分散注意力、并重其他新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最终,我们可能会屈于现状,接受现实,顺其自然并相信宇宙可以修正它。

背景

Discoversantosha 原文

liubing

刘冰有多种爱好,阅读、DIY、设计、摄影、写文章、徒步、饮茶、代码、环保、公益…好奇心非常强烈,他自称是一个探索者。2012年前后活跃在一些音乐论坛,形成“分享&互助”的精神。他把一些和兴趣有关的经验以专栏作者的方式分享到一些平台与杂志,后来索性搭建了这个非盈利网站用于集中式的分享。他希望能给无意间看到此网站的人,给予细微的帮助。他也希望更多人一起分享不同领域的事物,成为这个网站的专栏作者,一起共享多元世界。最后,他认为抽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知行合一很重要,这是快乐的泉源之一。

本文用了CC-BY-NC-SA协议:探索不止步 » Got troubles? Don’t chew them over(有烦恼?不要像牛一样去反复“咀嚼”它们)

有什么想说的,直接在下面回复就好啦

在这里评论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