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放假的日子,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余华的《兄弟》,之前读的是余华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读完这本书,越来越喜爱余华的文采以及余华所写的作品。
这本书是在又哭又笑中读完的,《兄弟》的故事有两个主人公:
李光头和宋钢。
当然李光头的相对主角一些,两个主人公,两种不同的性格,链接了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个是文革,文革的迫害、血腥;另一个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机会、金钱,当然也少不了男女间的那些事。故事里面,会发现作者将人物的性格、遭遇、加上两个时期的特点都进行了夸大塑造,但是并没有让读者觉得这是一种虚假。
有时你会哭笑不得,因为李光头即使在女厕偷看屁股被抓包,全镇人各种嘲笑后,仍然形态自若,并且还抓住”关于屁股那些事“的商机,一碗三鲜面换一段镇花”屁股那些事“的写实记录,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虽然李光头痞子气十足,没有什么知识,但是总能化腐朽为神奇,李光头没有情,但有义,这样的人物,作者赋予了他反面的性格,但是也保留了李光头重义的“美德”,即使后来他变得很有钱,是镇上的GDP;
另外一个主人公:宋钢是另外的一种性格,憨厚老实,但是太憨厚,太老实变得有点懦弱,但是作者给予了他帅气的面庞以及高大强壮的身体,并且娶了镇花,(可惜只能赢取了美人,但没有走上人生巅峰),他的境遇与兄弟李光头恰好相反,最后也因为发现妻子和李光头偷情而卧轨自杀。
《兄弟》的故事,从这两个兄弟而开始,与他们兄弟相关的人物也有他们的故事,这些人的故事,共同让这个镇变得鲜活。但是,小说并没有只是简单的描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表达小人物的不易balabala,小说看到后期,会发现余华更想表达的是对于这两个时期的一些看法(当然,这里不能说是批判或是讽刺),但小说也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兄弟》的故事,结束了,每个人也在过着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如果感兴趣,建议阅读哦,另外余华另外一部小说是<活着>,曾经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这样相信会对余华熟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