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口差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的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的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觉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通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自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在形态的入口。
当然,即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的眼光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考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刘东
1988年秋于北京西八间房
我在此前与朋友分享说,为何我喜欢阅读海外研究中国的书籍。
我打了个比方:
小明以前是一个富豪,他在自己家的大房子住了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出过门,所以他也比较骄傲,因为自己曾经富有,现在他对自己家的房内情况很清楚,他也可以通过窗口看到房子外面的景色。但有一点,他因为没有走出过房门,所以他很难看清楚自己房子的形状和规模。如果这时候,有人对小明的房子拍了一张照片,然后给他看,他可能在不出门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自己家的模样了,结合他本来就生活在房内,因此他可以由内而外,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房子是何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