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我发了一个和袁立有关的个人看法的短文(写在朋友圈)有个别童鞋觉得她很张扬并且似乎总是胡言乱语,总的来说,评价袁立的内容相当消极……我觉得有些奇怪,于是我最近几天抽空搜索百度和Google(其实我不喜欢搜索娱乐界的东西)发现很多言论来自“知乎”的一些网友评价——日常我和一些朋友聊天,也发现很多人观点来自“知乎”我试想,可能是因为当下“横向言论”广度有限,知乎成了一些网友的发言之地,相对贴吧,这里的网友发言相对更专业,也更容易在选择有限的网络环境中,被网友接纳,这我就明白了……这让我想到了更多,这已经超出了有关“袁立”的这个话题了。
有点跑题了,开始分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
然后我认为,这其中应该是有某些隐喻,于是我就临时做了一些联想。
因为我个人也有专栏在知乎,所以也时不时发些东西。也就有看到一些网友的讨论,不难理解,当我们的某些“话语权”因为被抑制时,人们无法更有效评论更广的其他事物,人们就会把多余的关注力投入到娱乐界(或其他不被抑制的话题方面),因为这些是不被审查的,我们在谈论的时候没有压力,也不用担心承受太多可能不好的后果。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们,显然也是这样认为。
在有些时候,过度的关注也意味着过度的解释——例如某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会被舆论无限放大。
看看最近数年一些国内的巨大事件:爆炸、翻船、车出轨(还有一些更敏感的,我就不多说了,不然我要被查水表了)人们少有讨论,媒体也鲜见此类报道,即时出现相关报道也很有引导性和倾向性,也显得单一化和凋零,作为受体的我们,思维时刻受媒体影响。
大长腿、美妆、糖果色、整容……这些才是当下的流行元素,某个电影、电视剧、MV甚至是某个偶然事件,就足以推动这些流行元素。就如前面我说的,作为自媒体的我们,也是这些现象的推动者(也同时是接受者“受体”)。畸形的舆论环境,严重左右个人的思维甚至的整个社会风气的倾向。
过度关注某些事物(或某些事物过度出现),除了自我主动选择之外,是否也包含出于无奈的被动接受(选择)呢?
在有选择的舆论中,我们又如何更多元丰富自己的色彩呢?
以上一些思路是我忽然关联起来,临时想到的,不一定都语句通顺,可能比较碎片化~欢迎分享交流~
另外回到袁立的话题,为何相对于其他艺人,她更容易引起网友的侧面关注:
(1)信教者,长期分享或发布自己的信教心得言论,在国内,艺人的公开活动同质化较高,少有艺人如此高频率发布此类信息,容易引起关注;
(2)说得多,做得多,也容易出现错误。袁立此前公然评论她认为的娱乐圈某些她认为暗箱操作的现象,容易引起舆论和树敌;
(3)不精于此,她本为艺人就不了解其他领域事物,发布此类的信息多了,容易出现错误,例如:把A看错为B。
(4)传统思维,儒学作为传统对国人印象深刻,侧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自我表达,而衍生的“八卦”也是一种常态。
如果刻意去搜索一下,君不见,当下的娱乐舆论已经有些过份严重了吗?当然,就如我以上所说,除了传统思维观念影响外,还包含了管理者在人们表达领域方面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