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 Discover

当前位置:探索不止步 > 社科文章 > 正文

知乎-某些观点的起源之地?以及它们是如何发酵形成的?

重要:本文最后更新于2019-12-13 19:30:42,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联系站长
知乎-某些观点的起源之地?以及它们是如何发酵形成的?

图片来自网络

前些时候,我发了一个和袁立有关的个人看法的短文(写在朋友圈)有个别童鞋觉得她很张扬并且似乎总是胡言乱语,总的来说,评价袁立的内容相当消极……我觉得有些奇怪,于是我最近几天抽空搜索百度和Google(其实我不喜欢搜索娱乐界的东西)发现很多言论来自“知乎”的一些网友评价——日常我和一些朋友聊天,也发现很多人观点来自“知乎”我试想,可能是因为当下“横向言论”广度有限,知乎成了一些网友的发言之地,相对贴吧,这里的网友发言相对更专业,也更容易在选择有限的网络环境中,被网友接纳,这我就明白了……这让我想到了更多,这已经超出了有关“袁立”的这个话题了。

有点跑题了,开始分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

然后我认为,这其中应该是有某些隐喻,于是我就临时做了一些联想。

因为我个人也有专栏在知乎,所以也时不时发些东西。也就有看到一些网友的讨论,不难理解,当我们的某些“话语权”因为被抑制时,人们无法更有效评论更广的其他事物,人们就会把多余的关注力投入到娱乐界(或其他不被抑制的话题方面),因为这些是不被审查的,我们在谈论的时候没有压力,也不用担心承受太多可能不好的后果。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们,显然也是这样认为。

在有些时候,过度的关注也意味着过度的解释——例如某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会被舆论无限放大。

看看最近数年一些国内的巨大事件:爆炸、翻船、车出轨(还有一些更敏感的,我就不多说了,不然我要被查水表了)人们少有讨论,媒体也鲜见此类报道,即时出现相关报道也很有引导性和倾向性,也显得单一化和凋零,作为受体的我们,思维时刻受媒体影响。

大长腿、美妆、糖果色、整容……这些才是当下的流行元素,某个电影、电视剧、MV甚至是某个偶然事件,就足以推动这些流行元素。就如前面我说的,作为自媒体的我们,也是这些现象的推动者(也同时是接受者“受体”)。畸形的舆论环境,严重左右个人的思维甚至的整个社会风气的倾向。

过度关注某些事物(或某些事物过度出现),除了自我主动选择之外,是否也包含出于无奈的被动接受(选择)呢?

在有选择的舆论中,我们又如何更多元丰富自己的色彩呢?

以上一些思路是我忽然关联起来,临时想到的,不一定都语句通顺,可能比较碎片化~欢迎分享交流~

另外回到袁立的话题,为何相对于其他艺人,她更容易引起网友的侧面关注:

(1)信教者,长期分享或发布自己的信教心得言论,在国内,艺人的公开活动同质化较高,少有艺人如此高频率发布此类信息,容易引起关注;
(2)说得多,做得多,也容易出现错误。袁立此前公然评论她认为的娱乐圈某些她认为暗箱操作的现象,容易引起舆论和树敌;
(3)不精于此,她本为艺人就不了解其他领域事物,发布此类的信息多了,容易出现错误,例如:把A看错为B。
(4)传统思维,儒学作为传统对国人印象深刻,侧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自我表达,而衍生的“八卦”也是一种常态。

如果刻意去搜索一下,君不见,当下的娱乐舆论已经有些过份严重了吗?当然,就如我以上所说,除了传统思维观念影响外,还包含了管理者在人们表达领域方面的干涉。

liubing

刘冰有多种爱好,阅读、DIY、设计、摄影、写文章、徒步、饮茶、代码、环保、公益…好奇心非常强烈,他自称是一个探索者。2012年前后活跃在一些音乐论坛,形成“分享&互助”的精神。他把一些和兴趣有关的经验以专栏作者的方式分享到一些平台与杂志,后来索性搭建了这个非盈利网站用于集中式的分享。他希望能给无意间看到此网站的人,给予细微的帮助。他也希望更多人一起分享不同领域的事物,成为这个网站的专栏作者,一起共享多元世界。最后,他认为抽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知行合一很重要,这是快乐的泉源之一。

本文用了CC-BY-NC-SA协议:探索不止步 » 知乎-某些观点的起源之地?以及它们是如何发酵形成的?

有什么想说的,直接在下面回复就好啦

在这里评论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