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时间-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这是我进入绿耕(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后,看的第一本入门的“秘籍”。首先从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属于经验总结式,这也正是我“临时抱佛脚”所需要的。
在过去的三年家综(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中,更多的是将“理论、实务、经验”三种手法分割出来运用的,颇有一种,一桌子菜,家综的工作是每个菜分开炒放桌上;而现在新的绿耕工作则如一锅东北混炖,需要将所有的手法放在一起。
这样的方式,我一开始觉得并没有那么如家综的工作手法那般清晰,在参与工作的这几天,不断从大家的对话、文献、会议等方面,吸取新工作的内容,这本书也是让我对于过去绿耕的工作,有了一个简约而相对系统的认识。
首先,“优势视角”、“社区改造”、“赋能”、“资源链接”这几个词,在我读的绿耕这本经验总结的书中都有不少字眼出现,集合我在前面提到的,为什么我感觉:绿耕的工作手法颇有一种东北大混炖的感觉,原因在哪里呢?
原来,绿耕的侧重点不同,之前家综的工作(家综,顾名思义,构建一个家庭的综合人群或问题)和绿耕的社区工作有着本质的不同。家综侧重点是个体和小团体,而社区工作则是大群体,涉及到多方面,因此需要融合多个层面或方面的事物。
让我来设想举个例子
A村地处偏僻,但未开发的风景资源良好,村中妇女和老人儿童居多,以种植传统水稻为主,人均收入较低。这时候项目官员想要计划改变该村的一些情况,如创收提升、传统延续、特色推广……
再让我继续深化这个举例,以创收为例,项目官员计划把A村中,原来以施加农药化肥的方式种植的水稻,转变成可持续的生态方式种植(比如鸭稻共作、土农药、堆有机肥、或进行有机认证等)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观念和行为转变”
A村的村民种植的水稻,虽然需要购买农肥农药,但他们的产量和病害方面向来较为稳定,为什么人家要冒着风险来改变这些现状呢?
让我来分析一下吧,想要做出一些改变,都需要涉及什么:
(1)在开展工作的前期,首先就要根据某地的情况或数据提假设啦,假设完之后,就要到当地实地考察,这个地区这样做或那样做,到底行不行,于此同时还要做其他的事情,比如翻阅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文献啦、观摩学习啦、实地拜访取经啦等等,这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开始了,并在这期间,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
(2)前期的筹备工作都完成了,准备开始实施了,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人家当地人不了解情况啊,不敢尝试新的方法来种地啊。然后就可能需要当地政府或村居协同,官方性质(或一定的性质)推广或科普。
然后,这个前提就首先需要对官方层面的人员进行科普,这个就是资源链接了。
(3)科普完了之后,有些居民同意,有些不同意怎么办呢?本来这个是社区工作,但是肯定会涉及到个体的情况,所以又需要工作者进行面谈交流,这又是一笔理论+实务运用的典型范例了
(4)然后好不容易开始推动生态农业开始,又要开始计划如何结合这个新农业,以此为基础,一鼓作气,改良当地卫生环境啦,发扬当地传统特色啦,可能接下来,还要再推动如“城市孩子下乡体验”等农乐趣味教学活动啦,生态夏令营啦……
在理想国的最后,A村从环境到人的行为和思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以上这种简单的例子来说,就是想把原本闭环的地区,打造成为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之地,即使是小型村居,其中涉及到的事务量级都是非常大的,从我刚刚的举例中就可见,大到推广科普,小到个人情绪,远到未来产品销售,近到种植技术改良…这些都是需要项目官员们去考虑和去做的。
很多事务不可能一口气做完,而绿耕这本《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时间-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经验式总结的书来说(单以书名来看)就可以窥知其中之一二了。
还有一点我没有提到的是:“资产为本”一词,在这本书中被提及的频次较高。当然,这个词和之前社会工作中的“资源链接”雷同,只是绿耕在运用上更为重视,这与绿耕侧重社区社会工作有直接关系。
比如这本书中有介绍“……资产为本不是说以赚钱为本,而是下乡走访过程中,收集村中的资产,包括“人、文、地、产、景”。
“财锦动人心”当然啦,这个说法不是很恰当,但也有点儿意味在这里面。推动人或环境的发生变化,主因还是与财物有关的,这可能是精神财富,也可能是物资财富,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财富”。
尤其在推动较大环境的变化中,在NGO的角度来看,相较于盈利企业来说,NGO的“财富”相对更为有限,因此这就需要NGO的工作人员(项目官员们)尽可能的去发掘身边或周围的“财富”了。
因此,本书中较为重点的“资产为本”就可以理解了。
我不知道未来在绿耕的工作中,我会遇到什么状况,不过当我开始尝试了解了这种工作方式的核心思路之后,我也有了一些基本了解和畅想,如果有可能,或许未来我可以有一些创新?嗯,我还是不知道,毕竟才刚刚在绿耕“入伙”……
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份相当有趣的工作,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