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 Discover

当前位置:探索不止步 > 社科文章 > 正文

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个人经验和浅思

重要:本文最后更新于2022-09-01 20:39:08,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联系站长

“我在这里居住了20年,我根本不知道楼道对面生活那家人的情况,我不知道他们姓名,也不知道他们有几口人。”老爸的弟弟和老爸谈到他们小区的情况时,讲到了这一点。在一些由熟人组成的商品楼房社区中,这种情况会有好转,但是在全世界,大部分新型社区都是陌生人组成的,他们之间在此前并不认识。

举一个栗子

前2周,我到房东家里,详细说明我的来意后(他很高兴应允了),我便把这手画图纸,贴在了我们楼下进楼大门上。当天晚上,我们三楼的一户人家,就加了我的微信,说自家电脑坏了,希望我过去一下。我晚上过去检查他们家里的电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总是给我一些水果,并且我们一边聊天,一边进行电脑检测。

我检测发现USB接口和系统都出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聊天,当我出他们家门时,我们已经是朋友了,当然电脑问题也解决了,为此,我的房东和新邻居都成为朋友,现在出门上下楼遇到都会打招呼。

在大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疏离情况最重,有其中几个原因:

1、来自各地的人员多,流动性较强,人与人素养不同,加之媒体对犯罪事件的报道,人与人的安全感也在降低;

2、狭小封闭的居住环境,意味着一开门即能知道室内概况,通常人们不希望影响别人,也不希望他人影响自己,并且我看一些报道据称:狭小的居住环境有可能影响人的社交心态;

3、人们爱好、工作方式的不同(这段可以展开叙述,但本文因为文体关系而不详叙),并且人们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媒体影响,独立思维的份量相对以前更重。人与人的交流少了,再次重建这种交流将会花费更多的精力;

4、结合以上几个条件,大人的这种观念会有意无意向孩子输出,也就是说,从小我们就所处在这种环境中,人与人的疏离情况便像一个圆圈在循环。

人是社群物种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群物种,在疏离的社会关系中,导致或参与了这种疏离关系的本人自己,也会承受某些因为人际疏离而产生压力,关系疏离的程度增加,产生的疏离压力也随之增大。 一方面人们希望更多的享有个人或小群居的团体生活,而另一方面,人们又渴望与小群体外人的交流,但以上分析的其中一些因素却在阻碍人与人的接触和沟通。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大部分人希望生活在自己熟知的社区圈子中(即使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人,也希望有自己新的交际圈)。

然而,就乡村来说,因为定居的时间、居住环境、亲属关联等因素,我们诞生之时已经不需要去主动建立与社区或周围人的联系,我们的祖父辈在多年前就已经为我们建立了基础,我们只需要就是“继承”这种关联即可。

“乒乓外交”

以1971年的著名的“乒乓外交”来说,在上世纪的60年代,美国经过十多年的冷战,物资消耗巨大,国际影响力也空前降低;当时的中国建国不久,国际影响力也不大,而“两弹一星”的成功,让中国获得不少国际影响力加分。美国也因此希望与中国恢复外交,但长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隔膜,难以找到一个合理的契机。

而在1971年的3-4月份,第31届世锦赛成为一个契机,经过运动员们互动之下,找到了互访契机,后面又经过一系列的相互协调与赛事合作,美国乒乓球队和中国的乒乓球队之间,相互邀请拜访对方国家,后来,成为国际轰动一时的“乒乓外交”。

沟通需要媒介

而对于城市来说,没有前人际维系的社交关系铺垫,如果想尝试改变“相邻二十载,不知彼是谁”的情况,这可能需要我们去“主动出击”才能建立初步的联系,初期的社交可能比较难开展,一开始相互的不了解,已经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鸿沟,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和互动的增多,社区中人们相互的交际关系也会延伸。这种人际维系的加深这需要一个基质:相互之间的更多了解,了解的前提是互动的增加。

从“乒乓外交”来看,在合适契机之下,两个大国成功以此展开陌生的沟通,最初的沟通前期,也产生一些并不顺利的过程。我们知道,人与人的社交需要媒介,虚拟互联网中的社交可能来自兴趣爱好的相似、同事之间的社交媒介在于企业和身份、同学之间的社交在于学校和身份……那陌生社区之间人们的社交媒介在哪里呢?

这应该也出自社区和居民身份,当你企图与同社区的陌生居民接触时,对方可能因为了解你是这里的居民,在这里拥有一个固定居所,而不是一个经常性流动的人,而初步与你建立关系。这就像很少人会喜欢与一个经常性跳槽的人建立太深关系一样,人们不希望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去建立并维系的关系,因为经常性的变动消失掉。因此一个固定居所和居民身份,是一个不错的陌生人社区的社交媒介。

而在与街坊邻居接触方面,我可以再分享一个例子:

在2015年,我在企业工作,居住的地方则是在一个陌生社区内,我居住的楼下街道有很多外地人开设的各种店铺,我经常在下班之后会利用自己购买物品或吃饭的原因(注意媒介),和这些店铺的老板进行沟通,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会向他们介绍到我自己,他们也会在谈话中谈到他们的家庭。在半年之后,我和楼下一条街的大部分人都有了认识,并且在上下班过程中遇到都会打招呼。

在2015年下半年,一个朋友到我公寓,我带他到楼下的街道参观,在过程中我不断和店铺的人相互打招呼,朋友很惊讶问我原因,如何认识一条街道上的人?我与他分享我这半年多来的一些与他们互动的情况,朋友听完之后感觉不可思议,他认为:一方面自己想类似这样与居民有良好的互动,但另一方面他觉得初步沟通的过程太难了,他对陌生社交的初始阶段存在恐惧。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陌生人的社交之初,的确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中,这与同事、同学等存在很大的不同一点在于,陌生社区的人们或家庭之间非常个体化,缺少共同目标或任务,比如一起工作或学习。通常住在社区的人,基本存在一个家庭,这意味着他有更多时间需要陪伴家人,种种原因都在削弱人们进行互动的动机。

网络上预先沟通

而有一个不错的办法是,人们或许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预先”沟通,很多社区都会有“XX聊天群”,人们或许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加入这些由陌生人注册的聊天群里,进行预先的沟通,而减少初步面对面沟通时的尴尬,人们在虚拟网络上更能放开心态去讨论,比如可以组织一起运动,由虚拟媒介转为现实媒介,通过运动来进行线下的进一步互动。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点,或许人们还有其他方式进行互动的。

亲子、情侣、朋友、同学……类似这些已经有了深入互动关系的人群,在长时间接触下,很多话题或经历已经发生过了,增加进一步持续互动的方式,仍然是媒介,因为“熟而不谈”的现象越来越多增加,尤其出现在情侣和家庭方面,这可能会引发某些沟通无法持续进行的障碍。

从“无话可谈”的陌生人关系

到“无话不谈”的熟人关系

再到“无话可谈”深度熟人关系,这将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liubing

刘冰有多种爱好,阅读、DIY、设计、摄影、写文章、徒步、饮茶、代码、环保、公益…好奇心非常强烈,他自称是一个探索者。2012年前后活跃在一些音乐论坛,形成“分享&互助”的精神。他把一些和兴趣有关的经验以专栏作者的方式分享到一些平台与杂志,后来索性搭建了这个非盈利网站用于集中式的分享。他希望能给无意间看到此网站的人,给予细微的帮助。他也希望更多人一起分享不同领域的事物,成为这个网站的专栏作者,一起共享多元世界。最后,他认为抽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知行合一很重要,这是快乐的泉源之一。

本文用了CC-BY-NC-SA协议:探索不止步 » 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个人经验和浅思

有什么想说的,直接在下面回复就好啦

在这里评论抢沙发